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

后座上落了一条蓝色雨伞,还带着泥点,副驾驶的口罩袜子并排躺着,像刚经历过一场逃亡。车主把钥匙抛向仪表盘,哼了一声:“才买了一年,续航比新上的版本少了整整一百公里,合着我是交智商税了?”门外小区里排队的车,谁的心里没有点“刺痛”,只不过有些人说出来,有些人憋在心里当消化不良。

说起比亚迪最近的骚操作——一口气连推了几款可纯电行驶两百多公里的插混车型,像秦L、秦PLUS、汉,都冒出来了,续航直接拉到245公里,价格呢?跟前几代车辆比,没差出太多。比亚迪这波操作,隔壁老李说,像楼上邻居突然换了新马桶,冲力还翻倍,“你家的天天堵塞,我家的水花四溅”,心理落差不言而喻。

谈技术升级,说到底是行业趋势,也是用户真正想要的。以前的插混,光纯电能跑个五六十公里,一百二十就算出类拔萃。年轻人集体返乡途中,电量掉光,油耗又爬高,用户苦不堪言。“纯电续航越长越好”,这句口号背后是一次次电量警报带来的焦虑。隔壁友商智己、零跑、甚至问界都在用实际行动把“油电同理”拉高到一个新维度,四五百公里的增程都见怪不怪,比亚迪不跟上,就是等着被“剩下”。

对企业来说,短续航的插混好做,但“老派思维”已经被市场踩在脚下了。插混市场的客观规则很简单:不是便宜,而是实用。技术更新是必经之路,而“背刺感”从来都是消费者情感里的必选项,把握不住就成了劣势。

当然,加大电池,长续航带来的不是全线胜利,电池变大,重量攀升,成本跟着涨,油耗数字飘红,这些都是避不开的问题。追求续航,是一场技术进化的赛跑,谁能在同样的续航下做出差异化体验,谁就是下一个赢家。但现实呢,要钱要重量要油耗,企业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三角跳,消费者在中间看热闹顺便算算钱包。

对消费者来说,谁不想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用的产品?技术进步本就是行业自我进化的标志,就如同智能手机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一路升级到刷剧拍照导航,“插混”的进步终归是好事。不过,“剁手族”的心态你也不能要求太高。老车主捶胸顿足,二手车贬值,没办法,科技就是这个节奏,“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合着提前交了“体验税”,这也是市场规律。二手比亚迪插混要是能保值,那才叫新闻了。

从理性层面讲,企业新产品的露太快,必然戳中老用户的敏感点,但企业为了市场,不升级就是慢性自杀,升级了自然有“后遗症”。比亚迪做了一个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降价,这一点值得点赞。它把整个插混市场向前推了一步,逼得友商也得加速。插混、增程、纯电之争,最后剩下谁,谁也说不准。只不过,变革带来的阵痛,总有人要买单,今天是老款比亚迪车主,明天可能是其他品牌的用户。

说个冷知识,其实大电池插混不是“万能药”,纯电驱动距离涨了,油耗反而可能更高。很多人以为加大电池就解决了焦虑,现实里却是“小而精”的优化可能更考验厂家智慧。老车主被“背刺”,新车主怕过两年又被技术革新“背刺”一次。本行业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背刺”永远在路上,你以为你是消费者,其实你只是“刺”的一环。

这种“刺也不爽,不刺更不爽”的行业现实,我见多了。干我们这行,天天看着技术进步和用户愤怒一起生长,就像法医看着人体结构的奇妙和死亡的无奈共存,淡定得很,但总有意味深长的嘀咕,“以后你买到的比亚迪插混纯电续航,可能比现在还更离谱——你说这是科技进步,还是消费陷阱?”这问题没人能给绝对答案。

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有驾
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有驾
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有驾
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有驾
比亚迪新款插混上市,续航升级,老车主心里难受-有驾

插混市场继续卷下去,百公里数只是起点,标准总会变。比亚迪今日背刺,明天可能轮到谁都不清楚。而消费者,除了享受技术进步,还得练好心理免疫,“背刺”自古没完没了,二手车贬值也不是新闻。这事儿,理性点看,就是让我们回头问一句:下次你买车时,是选高续航、低油耗,还是跟着技术走,顺便做好“未来被背刺”的心理准备?

反正,我一直觉着,长续航插混是趋势,但技术革新到头,不可能人人都没损失。你要说心里一点不刺痛,那是假话。只是这背刺,不分你我,只分先后。你怎么看,比亚迪这波操作,是大势所趋,还是消费上的“背刺”?你又怎么看待“技术进步的快手,消费者背刺的慢痛”?欢迎你在评论区“自愿背刺”,咱们下期接着聊。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