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

去年年底,听孙少军说,乐道交付了第10万台车,刚好用了385天。这数据挺硬核——两款车同时卖得火,速度竟然排第二!他还特别强调,希望大家多鼓励,别老踩它们。其实我看到这条消息,心里挺复杂的。

先说速度这事儿。10万台,385天,换算下来,差不多每天交付260台左右。放个朋友圈,感叹一句,这效率也不低。奇怪的是,排在它前面的那一家车企,是他们的劲敌,算是传统大厂升级后的结果。心里就开始纳闷了,这两款车型到底有什么特别?好奇之余,我跟在一个厂里做研发的小伙子聊了聊。

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有驾

他说:乐道的供应链做得跟拼乐高差不多——零件就像各种积木,咱们得把适合市场需求的块儿,快速拼成确认的样子,但每个零件都要保证质量和兼容性,稍微出点差错,整个系统都得重来,一点都不能马虎。这话听起来很形象,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速度快,其实是很多环节冒险压缩了时间窗口。想想我们平时提的供应链博弈,那就是成本、速度与质量之间的持续拉锯。

我坦白,有点低估了乐道的速度。之前听说他们供应链老问题多,还在做试错,心里就觉得这事还长呢。现在是我想得太简单了——谁敢保证这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谁能像稳定快递流水线一样跑起来?有意思的是,孙少军专门说,希望大家多鼓励少踩踏,让我觉得在车评圈和消费者里,乐道被挤得有点受伤了。

讲真,车企愿意拽着用户成长的手,可不少时候就是被骂得狗血淋头。说到这,我想起前几天一个老同学,开了辆45万上下的竞品国产SUV,他说:别看这价格,实际用起来,这车噪音、油耗、后排空间差得太多。以前买合资车没这么难受,关键是维修贵,一年维修费能顶1/10的车价。他这是在嘟囔吧,我估计很多人心里也像他一样。

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有驾

对比起来,乐道两款车在同价位里省点油、空间合理点、智能小玩意儿也多,日常样子算扎实。只是,这扎实背后,隐藏着无数个加班夜、供应链中断、零部件调试的纠结。想象一下,公司研发晚上11点还在电话里催活儿,质检那头吼着速度要快,出货时间不能拖,供应商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我刚才翻了翻之前的笔记,发现去年研发团队里,至少跑了3次零部件替换大运动。质量波动让试驾数据忽高忽低,压力一重,研发选择适度妥协的策略就能理解了。

这其中,真的不耍花招也不轻松。供应链就像造饭团,一颗好米压力大,糍粑硬了容易裂,配料放多了味道怪,时间一长,即使步骤掌握得很好,还是会有点偏差。倒不是说乐道粗糙,挺认真,但车企谈速度就像厨师谈饭量,再快也得保证客户吃得饱还得健康。可惜有时候被节奏赶得喘不过气,细节就容易出岔子。

哦对了,顺便说点旁枝:我个人没细想过,乐道是不是在环保材料应用上偷偷领跑?市面上看到不少塑料件用了再生材料,反正一辆车上动辄超过100公斤塑料,成本和工艺升级绝对是重头戏。姑且算了,能做到交付速度这么快,反而更让我怀疑成品车的绿色制造比例能达到多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有驾

回到采访孙少军的时候,他那话藏着点自嘲和无奈,公司的排名我知道,第十多,还远没有第一名那样风光……但我觉得,有机会就激励一下吧,别老拿失败说事,谁没跌过?别忘了这是个循环,有好的鼓励,才有动力修正,才敢啃更硬的骨头。

在他身边的销售小王,插了一句:你想想,客户拿到车,第一反映是质感,第二是售后。有时候,客户一句‘车好开’,才是最打动的评价,其他的都靠边站。这句话我记了半天,想想很真实。

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有驾

聊这些,我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大家总把国产车看作起起伏伏的黑马,殊不知背后那些研发熬夜、供应链奔波、部件反复验证价值有多大。不管你开的是啥牌子,车企对质量和交付的纠结,和你我在吃饭时挑挑拣拣一样,都是套路。只是游戏规则不同,压力大小见仁见智。

顺便问你,换成你自己,如果是在乐道这样的企业做产品经理,面对速度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你会怎么权衡?优先保证交付,还是坚持品质?(不好说吧,挺纠结)

对了,最后补充个小细节。我刚才又翻了下相册,发现有次车展上乐道展台旁边放了一张图,写着客户满意度超过85%(样本少),虽然不能代表什么大数据,但起码说明他们日常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客户体验。这点,多少能让我们对他们多点耐心。

10万台整车交付,385天完成,2款车速度排第2,孙少军称乐道排名第10,希望更多鼓励少踩踏-有驾

所以,乐道的10万台、385天,绝不是一句简单数字那么轻松,而是看得到一段坎坷挣扎和平衡。你觉得,这样的国产车,还能走多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