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巴伊亚州卡马萨里的一座新工厂里,一辆宋Pro缓缓驶出生产线,瞬间让人意识到全球新能源舞台正在被重新排位。 这个时刻标志着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到第1400万辆,成为史无前例的全球化里程碑。
没有铺垫,只有画面和数字,仿佛给全球南方的工业版图打上了新的坐标。 比亚迪在巴西扎根,已走过11个年头。
早先的电动大巴队伍已经穿梭在城市街巷,成为日常出行的一部分。 如今,卡马萨里工厂成为拉美最大规模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前身是福特的废弃工厂。
改造完成后,年产能初步定位在12万五千辆,全面投产后可达到30万辆,预计带来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这不仅是产能提升,更是对本地产业生态的一次深度重塑。
“本土化”并非空泛承诺。 工厂门前,一条新路被命名为“比亚迪路”,成为南美第一条以比亚迪命名的道路,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这里的记忆里多了一条中国制造的心脏路。
巴伊亚州长、议会代表现场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亲临致辞。 卢拉说,比亚迪把废弃的工厂重新注入活力,为巴西带来先进制造技术。
这话不仅点名道姓地肯定企业,也把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王传福把第1400万辆宋Pro的钥匙交到卢拉手中,像是把绿色出行的未来交给一个重要伙伴。
现场气氛有点像颁奖,但更像一次长期盟友间的承诺仪式。 比亚迪在巴西的奋斗并非只是逐年攀升的数据,更是一种“从投资者到命运共同体”的进化过程。
在政策与市场共同推动下,一个更实在的承诺正在落地。 为 COP30 提供的30台定制新能源车,将承担大会期间的低碳接驳任务。
之后,这批车会继续服务当地学校和公共机构,延续公益属性。 比亚迪在巴西的公益脚步,早已落地在城市的公交系统里,电动大巴覆盖多个城市,累计的碳排放减排数字像是静默的证据。
热闹背后,是长期的路径设计:用科技改变出行,用公益凝聚社区。 全球化的新篇章,与“技术出海+产业链共赢”的策略密不可分。
在巴西的落地并非单点成功,而是全球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比亚迪在欧洲的匈牙利工厂、在东南亚的泰国基地等地同步扩张,形成多极制造布局。
这样一来,贸易摩擦、供应链波动等风险都能通过区域化协同来缓解。 市场端的反馈也在持续印证这一策略的正确性: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纯电车型销量达到约160.6万辆,连续四个季度领先特斯拉;海外市场贡献超过70万辆,西班牙、泰国等地的市场份额持续走高。
董事长也不吝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场“出海行动”的意义:不是把产品带出去,而是把技术、产业链与品牌价值深度扎根。 未来在巴西的辐射功能还将进一步放大。
眼下,卡马萨里工厂不仅服务本地市场,还计划成为区域出口的枢纽。 比亚迪已经与智利、阿根廷等国建立协作渠道,期待通过巴西工厂实现区域化的供应链整合。
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叠加,巴西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已经突破10%。 宋Pro、海豚等车型在巴西市场上的价格依然高出国内水平约两倍以上,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未改变,这给了高端化路径以更强的信心。
这一切,构成了比亚迪全球化的新逻辑:以本地化落地为前提,以全球化协同为路径,以技术升级和品牌力提升为核心驱动。 企业在巴西的深耕,实际是在把“出海”转化为生态出海——通过本地就业、通过区域供应链、通过面向未来的低碳出行服务,讲述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南方与本土市场深度融合的故事。
从第一辆车到第1400万辆,比亚迪用21年的时间,逐步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新竞争规则。 当夜风吹过卡马萨里的工厂围墙,路灯下的影子拉得很长。
那条“比亚迪路”像是一条微缩的全球化地图,每一盏灯都照亮一种可能:将来不仅有更多的车型在这片土地上落地,更会有一整条供应链在南半球与世界其他角落之间自由穿梭。 比亚迪要的,远比数量更重要的是生态的延展——把技术、就业与低碳变革融为日常,变成人们出行的一部分。
你认同这样一种“生态出海”的发展路径吗?在你看来,区域化的制造与全球化的技术协同,哪一个更关键,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两种力量,才能让更多国家受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