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你想买一辆日产轩逸还得排队等车吗? 现在走进任意一家4S店销售顾问会直接告诉你:轩逸经典款不到7万就能开走比去年便宜了整整3万元! 这可不是什么限量促销而是整个燃油轿车市场的常态。
走进大众4S店朗逸的报价牌上赫然写着“直降4.1万元”入门版实际成交价已经跌到5万元区间。 这个价格三年前连辆像样的二手车都买不到。 隔壁本田展厅里曾经需要加价提车的思域现在优惠5.2万元入门款裸车价仅8万出头。
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些曾经硬气的合资品牌都开始“打骨折”卖车? 是车企突然良心发现还是背后有更残酷的现实?
国产轿车的降价幅度同样令人咋舌。 长安逸动直接降价3.3万元终端售价跌破6万元;荣威i5更是把价格压到4万出头比许多电动自行车还便宜。 这些国产车原本就以配置高、空间大著称现在价格一降性价比简直逆天。
你可能会问:这么降价车企不亏本吗? 某国产品牌区域经理私下算过一笔账:现在卖一辆10万元的家轿净利润不到500元还不够付销售员的提成。 比起车子积压在仓库里贬值亏本甩卖至少能回笼资金。
豪华品牌的价格崩塌更让人难以置信。 奔驰A级优惠12.56万元相当于打了五折;奥迪A4L直降12.9万元入门版跌破20万大关。 这些曾经需要贷款才能买起的豪车现在用一辆合资B级车的预算就能拿下。
这样的降价幅度在汽车史上极其罕见。 以往燃油车优惠最多也就两三成现在动辄对半砍是不是说明燃油车真的不行了?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0%。 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特斯拉Model 3起步价降到20万以内比亚迪秦PLUS混动版只要9万出头这些新能源车不仅用车成本低还能上绿牌免限行。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显:今年1-8月燃油轿车销量同比下滑38%而新能源车销量增长62%。 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让燃油车经销商夜不能寐。
国六B排放标准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某合资品牌仓库里停着上百辆2024款燃油车销售总监焦虑地说:“这些车如果年底前卖不掉光升级排放系统就要每辆多花2万元现在亏本卖总比烂在手里强。 ”
经销商库存深度已经达到警戒线。 行业数据显示8月份燃油车平均库存周期超过90天远超健康的45天水平。 这意味着很多4S店的车从生产线下来后要在停车场晒三个月太阳才能找到买家。
二手车市场最先感受到寒意。 一辆2023年上牌的大众途岳二手车商收购价竟然比新车还贵2万元。 这种价格倒挂现象让二手车商叫苦不迭很多人开始转型做新能源车二手车业务。
河北一位二手车商吐槽:“现在收燃油车就像接飞刀明明看着车况很好收回来隔一周新车就降价直接亏本。 ”他店里停着的十辆燃油车有六辆收购价高于当前新车价。
经销商为了生存各显神通。 有的4S店推出“买燃油车送十年保养”有的直接打包卖“全家桶套餐”:买一辆车送电动车、保险和装修礼包。 山东某大众经销商甚至搞起跨界营销:买朗逸送一头小牛犊美其名曰“开新车养新牛”。
消费者面对如此大的优惠反而更加犹豫。 北京的白领小张跑了三家4S店后说:“现在买燃油车就像炒股今天降价3万明天可能降5万根本不知道底在哪里。 ”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让很多潜在客户选择继续观望。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成为这波降价潮的最大受益者。 邯郸的装修工人李磊用6.2万元全款提了辆大众宝来:“这价格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装修队里人人都开上了合资车。 ”他所在的县城最近一个月燃油车销量翻了三倍。
便宜背后藏着陷阱。 某品牌推出的“经济版”车型偷偷减配了侧气囊和车身稳定系统;还有的车型虽然价格便宜保养费用比同价位新能源车高出一倍。 消费者下单前一定要看清配置表别被低价冲昏头脑。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某欧系豪华品牌部分车型库存周期超过8个月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甚至出现“买一送一”的极端促销:买一辆30万的燃油车送一辆10万的电动车。 这种促销方式在三个月前还闻所未闻。
车企的转型步伐正在加快。 大众汽车公开表示2025年将燃油车产能压缩40%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向电动车研发。 丰田则把混动车型作为过渡产品计划在三年内将混动车型价格拉到与燃油车持平。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 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桩总量突破1000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覆盖率超过95%。 这意味着开电动车长途出行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焦虑。
年轻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尤为明显。 95后购车群体中超过70%首选新能源车他们更看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而对传统燃油车的机械性能兴趣寥寥。 某自主品牌销售坦言:“现在来店看燃油车的基本都是45岁以上的客户。 ”
供应链的变化也在推波助澜。 电池成本在过去两年下降40%使得电动车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相反燃油车因为排放标准升级发动机和尾气处理系统成本不降反升。 这种剪刀差让燃油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金融政策也在向新能源倾斜。 多家银行推出电动车专属贷款利率比燃油车低1-2个百分点;保险公司对电动车保费给予折扣;甚至有些城市对燃油车限行限购政策进一步收紧。 这些政策组合拳让燃油车的使用环境雪上加霜。
二手车残值率断崖式下跌更让车主心疼。 一辆三年车龄的燃油车现在残值率普遍低于50%而同期电动车残值率还能保持在60%以上。 这意味着开三年燃油车资产缩水速度比电动车快得多。
经销商裁员潮已经显现。 某大型汽车集团三季度财报显示燃油车销售部门裁员30%同时电动车部门扩招50%。 这种结构性调整反映出行业人才流动的新方向。
消费者维权案例也在增加。 江苏一位车主投诉他7月份买的燃油车9月份官方降价5万元要求补差价被拒。 这种价格快速波动引发的纠纷在今年特别常见。
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调整策略。 多家金融机构明确表示对燃油车贷款审批更严格首付比例要求更高;而对新能源车贷款则放宽条件。 这种风控调整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两类资产风险判断的差异。
零部件供应商同样受到冲击。 为燃油车提供发动机零件的某上市公司三季度订单量下降60%不得不转型生产电动车电机外壳。 整个产业链的转型阵痛正在传导到每个环节。
租车市场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神州租车公布2025年新增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80%燃油车仅作为补充。 租车公司用真金白银投票反映出对燃油车未来价值的判断。
汽车媒体内容取向悄然变化。 某头部汽车短视频账号半年前燃油车内容占比70%现在降到30%主编坦言:“燃油车内容点击量下滑严重观众更爱看新能源车评测。 ”
就连驾校都在调整教学重点。 北京某驾校新增电动车专用课程教练说:“现在学员更关心怎么用自动驾驶对油离配合兴趣不大。 ”这种需求变化从源头上影响消费者对车辆的认知。
汽车展会的变化更为直观。 刚结束的成都车展新能源车展台人山人海燃油车展台门可罗雀。 有车企直接把燃油车摆在角落把中心位置留给电动车型。
二手车电商平台开始调整业务重心。 瓜子二手车数据显示平台上半年燃油车交易量下降45%而新能源车交易量增长120%。 平台为此专门开设新能源车专区配备专属检测师和充电桩。
就连汽车改装市场都在转型。 某知名改装店老板说现在来改燃油车的客户越来越少反而电动车音响改装、自动驾驶升级等业务量翻倍。 改装文化的变化反映出车主兴趣点的转移。
汽车保险业务出现分化。 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电动车专属保险产品保费较燃油车低15%-20%。 这种差异化定价背后是精算师对两类车型出险率和维修成本的专业判断。
路边修车店的生意一落千丈。 上海一家开了20年的汽修店老板感叹:“现在燃油车故障率低电动车基本不来修生意比去年少了一半。 ”他正在考虑学习电动车维修技术。
汽车文化社区的热度也在转移。 某知名汽车论坛燃油车板块日活用户下降60%而电动车板块增长200%。 版主不得不合并部分燃油车子版块给电动车讨论腾出空间。
就连汽车影院这样的配套业态都在调整。 北京一家汽车影院新增了充电桩区域经理说:“现在来看电影的电动车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提供充电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
这种全方位的变革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三年前还有人争论燃油车和电动车谁胜谁负现在市场已经用销量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