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

说起来西安这地方,汽车圈子里最近总有人提到经开区,说那边厂房越来越多。其实我也是去年才知道,原来陕汽和吉利都在那扎了根。这两家车企,一个做重卡,一个做乘用车,算是把整个西安的汽车气氛带起来了。今年上半年,据销售群里师傅顺嘴一提,陕汽已经卖出去10万多辆车,比去年还涨了一截——13.9%的增幅,说实话,这数据搁咱们修理铺门口都能听见谁吹牛。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有天路过陕汽总装配厂门口,看见那些机械臂跟舞龙似的,一会儿抓零件,一会儿往车身上怼。工人穿梭其中,不时喊着“注意安全!”据说他们还有啥AGV机器人搬运物料,那玩意看着像个大号扫地机,却能扛几百公斤跑得飞快。以前我只在视频里瞅过,这回算是亲眼见识了。有个小插曲:邻居老李前阵子去参观,还问现场师傅,“你们这智能设备是不是比人工还快?”师傅嘿嘿一笑,“机器不累,人要喝水歇歇。”今年产线基本满负荷转着,就连新能源车型也赶超得厉害——销量翻了两倍多,据群友自测,今年新能源重卡比油车省下不少养护费。

讲到新技术,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底部换电系统。据维修站王工唠嗑,有些司机刚开始不信这个新玩意,说怕坏得快。但实际用下来,大功率电机和电驱桥挺抗造,他还专门拆开研究过内部结构:“三电系统可靠性真不错,比老款柴油机省心。”不过也不是没毛病,有位老司机吐槽换电接口偶尔接触不良,要自己动手捣鼓一下才行。这种细节外头宣传很少提,但圈内人都清楚。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再说吉利那边,也是风生水起。今年整车产量16万台,上涨近30%。延锋座椅公司就靠着吉利订单吃饭,以前年产15万套,现在翻番成30多万套。有次进园区办事,看见座椅堆成山一样,新鲜出炉直接送到隔壁组装线,不用拉远路运输,效率高不少。延锋的老技师常念叨:“我们这活计就是跟整车厂绑一起,只要吉利不停,我们就有活干。”

其实经开区聚集的不止这些龙头,还有康明斯发动机、采埃孚、乔路铭之类配套企业,总共四十来家吧。我朋友小张在康明斯干数控,每天盯着机械臂上下舞动。他说现在生产线升级后,各种传感器密布,“有时候调试起来比修发动机还麻烦”。今年M13系列发动机第5000台下线的时候,公司食堂特地加菜庆祝了一把,可惜我没蹭上。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政策方面,也挺有人情味。据销售顺嘴一提,以前发新车临牌可麻烦死,要跑杨凌或高陵,现在泾渭中队就在陕汽东门200米处设服务站,新车当天下线当天领牌照直接发运。不少司机直夸方便,“一天时间省俩趟油钱”。政务服务驿站也搞得蛮贴心,在产业园里设窗口,上门送证(照),90多个事项不用离园,全程帮办。“足不出户”,真不是吹的。

出口这一块也是亮点之一。我表哥前年去哈萨克斯坦拉货,就开的国产重卡,他说当地街头看到最多就是咱们西安出的车型。“中国货皮实耐造,”他这么评价。从08年一年出口1万辆,到现在6万辆,都靠品质撑起来。不过听税务局朋友讲,今年光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就给企业减掉一个亿左右,还有出口退税啥的,也让厂家更敢投研发。有一次朋友圈刷屏,说某品牌海外市场占中亚份额超过40%,但具体哪个型号没人细聊,只知道都是本地制造出去的货色。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至于冷门配置嘛,其实很多老司机喜欢吐槽仪表盘上的油耗显示“不准”,尤其是冬天早晨启动后跳变特别大;还有座椅通风功能,用久了容易积灰堵孔,需要定期拆洗,否则夏天坐久屁股烫。养护方面,小区微信群常讨论刹车片寿命问题,经开区泥沙天气影响较大,有些商用车型不到一年就该换片;技师建议每季度检查底盘螺丝紧固情况,否则长途震松容易漏油。这些琐碎事外面宣传资料很少写,但确实影响日常使用体验。

最后补一句,那边60秒下一辆新吉利新鲜下线,看似神速,其实流水线上偶尔还是会遇到调试故障停顿半小时。一位检验员私下抱怨:“赶进度归赶进度,该查还是不能马虎。”二手市场倒是悄悄热闹起来,好几辆去年买的新款已经流入附近二手商贩,据摊主透露:“这些国产新能源保值率慢慢爬升,比早几年强太多。”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陕汽半年卖出10万台重卡,经开区40家企业“链”出千亿产业-有驾

信源散落于行业访谈、用户反馈及经开区相关信息公开渠道等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