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D19刚亮相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哇塞,这配置真够硬核的。孙少军一公布就放话:这配置不用多说,大家自己看。他的话到底是不是吹噓,咱也不敢轻易下定论,但实际的配置摆在那,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有料。这车比起同价位的对手,比如问界M9、理想L9,差异还是真不少。
我得先说说我身边的实际体验——我自己开了快两年增程车,52度电的那款,去头切尾续航在200公里左右,家里有充电桩,日常用着,刚好够。说实话,我倒觉得大电池其实用不上那么大。过大的电池和增程器,反而像是互相抢资源。重量变得更大,油耗更高,整个车的灵活性也打折扣。再加上价格堆得越高,普通人看了就觉得离我很远。
不要忘了,增程车的核心在于平衡。其实我一直觉得,大电池不是必要之物。我刚才翻了下笔记,70-80公里纯电续航就足够应付大部分家用场景。这也是我对零跑D19配置的猜测——是不是像这样把电池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真正实现性价比?毕竟,你得问问自己,在日常用车中,究竟哪个场景会用到百公里以外的纯电续航?
讲到供应链,零跑的话像个自己研发+合作制造的拼图游戏。他们标榜自主研发车标,但大部分核心零件还是买来组装。我比较关心的一点是,VLA智驾系统——是不是自研的还真不好说。市面上的供应商都差不多,谁的技术成熟,没人告诉我。反正我记得,去年零跑发新闻说自己在自研一些自动驾驶芯片,但时间一长,像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挺常见。
对比之下,问界M9和理想L9在硬件上也算面面俱到,但我觉得他们配置上更偏向花哨。你试想,问界的百公里油耗差不多在15升左右,油箱那么大,实际跑高速时还真让人头疼。李想那个,忍到现在全身而退,真得有点人生赢家的范儿吧。
说到高速油耗(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倒觉得买车最在意的,还是用得顺手。你计划高速开上几百公里,油耗低点,心情也愉快。剩下的那些配置、自动辅助、豪华感,别人说得再多,跟你用着是否舒服比,都得靠自己感受。
再说,零跑这个品牌的价格线,门槛其实挺有意思——超过10万就不买了。像我身边朋友都觉得,20万真能买到一台性价比还算过得去的增程或混动车,也就是那个价位的刚刚好。但零跑越推越贵,厉害的是它把车标从自己研发变成了买来组装。所谓自主研发,是不是也变成了一个品牌标签?
我还知道,有次朋友开着问界M9载我,他感叹:这车高速油耗真高,我都觉得开到一半得想想油钱。很多年轻人用车惯都在变,我也常在想,在这个新能源的江湖里,油箱到底还要不要?是不是纯粹为了那些特殊场景,比如长途旅行或偏远地区?
这让我好奇,零跑放的重磅卡到底是什么?我猜测,可能是那套VLA智驾还是自研的关键点,或者它们的增程技术优于市场其他竞争者——未来如果能在实际操控和可靠性上站得住脚,或许真的能走得更远一点吧。
坦白说,豪华、科技堆到天上的车,普通用户——我不敢说都看不懂,但真用起来,除了被配置清单吓一跳外,更多时候还是用起来舒服,才是真的硬道理。
你们觉得,未来的增程车,要怎么在配置皇与用车实用之间找到平衡?
(这段先想了想,留个悬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