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科技圈还在争论"规模与利润能否兼得"时,电动车行业用一组炸裂数据给出了答案。2025年10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狂飙35%的同时,头部企业净利润增速竟达到收入增速的1.6倍!这种"量价齐升"的魔幻剧情,彻底打破了新能源产业"赔本赚吆喝"的刻板印象。
这份由行业权威机构出具的《2025Q4电动车产业景气度报告》,用五大核心数据构建了完整证据链。我们深挖数据发现,电动车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质变,那些还在用老眼光看新能源的人,可能要错过一个时代级的投资窗口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电动车行业在2025年10月呈现动力与储能需求共振驱动的产销两旺格局,核心企业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同步提升,这标志着行业已进入规模化与盈利性并重的新阶段,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景气上行周期配置机会。
一,180万辆!全球电动车月销再破纪录,这个增速藏着什么信号?
2025年10月全球电动车单月销量突破180万辆,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8%。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6万辆电动车驶下生产线,每14秒就有一辆新能源车完成交付。更惊人的是,在经历了连续12个月的高速增长后,市场丝毫没有显现疲态。
数据不会说谎,这个数字背后是三重变革的叠加。首先是政策端的持续加码,全球已有56个国家明确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其次是技术端的突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三年前提升40%;最后是消费者认知的转变,在充电设施覆盖率超85%的城市,电动车的复购率已反超燃油车。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前夜,当量变积累到临界点,市场爆发往往只是时间问题。
二,85GWh装机量!电池厂比整车厂还疯狂,这波产能扩张能持续多久?
与销量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电池装机量——10月全球装机量达85GWh,同比增长40%,这个增速比整车还要高出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电池企业的排产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部分企业甚至启动了"三班倒"的极限生产模式。
为什么电池厂敢如此激进扩产?我们拆解发现有两个核心逻辑:一方面,全球TOP10车企中有8家宣布2026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要超50%,远期需求已提前锁定;另一方面,锂价从2024年的峰值回落60%,电池厂的成本压力得到实质性缓解。这就像汛期来临前的水库泄洪,当前的高装机量正是为明年的更大规模交付积蓄势能。
三,150%增速!储能业务突然爆发,电动车企业在偷偷"换赛道"?
如果说电动车是主菜,那储能业务就是今年最惊艳的"餐后甜点"。
数据显示,龙头企业储能业务出货量同比增长150%,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5%。这个被忽视的第二增长曲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储能为什么突然火了?关键在于欧洲能源危机后,全球储能补贴政策密集出台,一个10GWh的储能项目投资回报率已达18%,远超电动车业务。更妙的是,电动车和储能的技术协同性高达70%,电池产线稍加改造就能生产储能产品。这相当于饮料企业同时卖瓶装水,用一套供应链赚两份钱,利润率自然水涨船高。
四,18.5%毛利率!连续三个季度改善,电动车终于熬成"现金牛"?
行业平均毛利率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18.5%,连续三个季度改善。
这个数字可能比销量增长更有里程碑意义——要知道在2023年Q1,行业平均毛利率一度跌破12%,当时有机构悲观预测"至少三年才能恢复"。
毛利率提升的秘密藏在三个维度:一是规模效应,当单车制造成本下降15%时,毛利率会产生非线性跳升;二是产品结构优化,高端车型占比从2023年的28%提升至45%;三是储能业务贡献,其毛利率比电动车高出8-10个百分点。这就像互联网企业突破盈亏平衡点后,每多卖一份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利润弹性被瞬间放大。
五,50%净利润增速!头部企业在"闷声发大财",这个趋势能持续多久?
最劲爆的数据来了:前三季度头部企业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50%,远超收入增速的30%。这种"利润增速跑赢收入增速"的现象,在电动车行业史上还是首次出现,这标志着行业已从"量增价减"的恶性循环,进入"量价齐升"的甜蜜周期。
我们跟踪的12家头部企业中,有9家的净利润增速超过40%,其中两家更是突破80%。拆解利润构成发现,除了规模效应和储能业务贡献,智能化带来的溢价能力提升功不可没——搭载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其毛利率比普通车型高出12个百分点。这就像苹果公司靠iPhone生态赚取超额利润,当电动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盈利模式的想象空间正在被彻底打开。
六,总结
从数据中我们能清晰看到,电动车行业已经跨过了最艰难的"死亡谷"。当规模效应、技术降本和第二曲线形成合力,行业的盈利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些还在纠结"电动车赚不赚钱"的投资者,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布局时机。
展望未来1-2年,我们判断行业将呈现三个趋势:
一是头部效应加剧,CR10企业市场份额可能突破80%;
二是技术路线分化,固态电池与磷酸锰铁锂电池将分庭抗礼;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当电动车毛利率追平燃油车,当储能业务规模超过整车销售,我们究竟该用汽车股还是科技股的估值体系来给这些企业定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关注我,咱们一起扒数据背后的逻辑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