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越大不等于腰包也大,灵动操控不是个头小就能包打天下。” 这是我在新车发布会后台,和同行的一句玩笑话。场外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辆轴距2.4米的小型车在舞台中央被一再渲染“比肩中型车的宽适空间”,台下掌声如潮。与此同时,一位身高一米八七的领导,努力把自己缩进这台展车的后排,短短几十秒表情变换胜过稿纸上的PPT。不是手机拍摄角度的问题,是这场秀,用力过猛。
我常好奇,如果让营销团队和工程师来一场真心话大冒险,台词会不会直接变成:“我们这车其实后排就那样,但胜在您家要是有只哈士奇,它可比你舒服。”可惜现实终归不是推理小说,证据往往凌乱、动机更为复杂。
车市的“吹牛”,远不是笑话那么简单。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样的电驱、网联、智能化,不同厂家的宣传片总能“合理”地找到自己的亮点。小型车比空间,大SUV却谈灵巧,低价车型吹智能,豪华品牌说性价比。逻辑自洽的同时,和物理规律也“友好共处”。或许套用一句流行语:现实里活得太辛苦,PPT里能发点梦。
当然,冰山露出的只是船头。表面上是营销团队鬼才冒出的点子,深层是车圈从增量到存量市场的焦虑感。当卖点被挤扁,用户认知被“洗脑”,市场耐心也逐渐消磨。营销部门只能不断琢磨: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视频让人记住自己,还能不被同行秒打脸?
然后,行业惯例成了“谁都吹,谁都不奇怪”。空间描述模糊带过,操控视频特写某个掉头,小到动力系统参数,大到安全配置协议,都能被说成行业先锋。有时候我想起自己审案时碰到那种“证人证词反复横跳”的场面,只不过,这里没有法锤,只有“最终解释权归品牌所有”几个轻飘飘的字。
这种营销法则,真有那么无害吗?刚买车的朋友抱怨:“怎么落地才发现‘灵巧大空间’不过是坐垫薄,‘智能生态’其实就是APP多。”消费者信任一点点流失,重建要多拼命?恐怕花出去的广告费和对不起消费者的心里负担,两者都不轻松。市场有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车圈也一样,信任垮了一块,品牌补起来难如登天。
冷静下来想,吹牛不是天生的错。错在把野心和现实搞混。小型车本该在极致能耗、灵巧操控、颜值设计做文章;大型车则适合堆安全、讲乘坐舒适、拼长途稳定。可惜实际营销资源却经常错配。短期流量优先,行业创新力被悄悄透支。你吹你的参数,我编我的神话;一匹烈马,拉出了轮子大小的笑话;一副卡通人设,被硬塞进魔幻现实里。
时间一长,连带些理智的品牌也被裹挟进来——毕竟,流量越滚越大,谁敢不跟着嗨?,至于是非曲直,明天再烦也不迟。于是汽车市场渐渐变得像股市里那波“空气概念股”,热闹是热闹,结局多半是走个过场。
也并非没解法。营销回归真实,是困境里唯一靠谱的出路。比如小型车不要再吹什么全家人坐着都能翘二郎腿,不如安安心心讲它的通勤省油、泊车灵活、性格外观。大型SUV别纠结灵动掉头,真诚点把安全性能和高强度舒适做成故事,让“产品力”而不是“嘴皮子”赢来认可。
有人担心:讲实话还有人买吗?我倒觉得,高估了消费者喜欢听梦话的耐心。很多人选车不过求一份匹配——城市上班代步要灵活,家庭长途跑高速要安稳,谁都不想被蒙着买单。本田飞度、五菱缤果,靠个性和实用成明星;沃尔沃的大车卖得好,从不藏着掖着说驾驶乐趣,而是把安全banner挂在品牌门口。
至于那些包装翻新、场景拍得再炫,也终有穿帮的一天。前些年某新势力号称“百公里只用两升油”,结果被人实际测出五升还多,徒落得一个“反智营销被反噬”的笑柄。真·聪明反被聪明误。
更进一步,行业应推行强制标准。比如空间、行李箱容积必须按统一方法标示,智能化功能要有客观测评。只要该说清楚的说清楚,别用PPT里造词自嗨,剩下的,交给市场就好。试问哪个拖着家庭的车主,花二十万会只看发布会的炫技视频?谁愿意用辛辛苦苦攒的钱换来一车“解释权”?
我常调侃自己这行,“用证据讲故事”,其实营销也是。数据、场景、案例,这才是真正的叙事。别再用逻辑自娱,别等失了信任才翻营销旧账。坦诚并非乏味,而是另一种有温度的“技术流”。毕竟人在江湖,谁还没买过点“希望”,可“希望”不能总脱离地心引力。
汽车营销正处拐点。是继续用力演技派,还是真诚回归现实?如果有一天,“吹牛犯法”,又该如何定义“善意的包装”与“恶意的误导”?消费者信任的瓦解,止损的方法究竟是标准、伦理、还是自律?每次想到这,我都觉得,这案子,留给市场,留给你们,继续推理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