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子货”到硬通货 中国车的成长之路
刷到那条帖子时我正喝着茶。发动机寿命短、底盘爱生锈、越南摩托车市场的陈年旧账……这些指控像早已过期的罐头,却总有人时不时拿出来加热。
承认吧。我们刚开始确实像闯进城的穷小子。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敢试。手艺生涩。心思粗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个“样子货”。
越南市场的教训?那是我们交过的学费单。
但故事从没在这里结束。
你看见现在的车了吗?不是照片。是真车。抚摸那些接缝。感受钣金弧度。坐进驾驶舱。听关门声——那声音厚重踏实。十年前?二十年前?完全两个世界。
底盘还在生锈吗?去看看最新的碰撞测试录像。镀锌钢板比例从15%提升到70%。空腔注蜡成为标配。B柱热成型钢强度突破1500兆帕。这些变化沉默无声。却震耳欲聋。
发动机寿命短?实验室里正在进行两万小时全负荷耐久测试。台架上的机器轰鸣着。记录纸带上曲线平稳如初。这背后是材料科学的突破。是加工精度的飞跃。
当年退出越南市场。我们失去了一片阵地。
但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认识。
学费没有白交。
就像孩子学走路。总会摔跤。重要的是他站起来了。而且跑得越来越稳。现在的新能源赛道。电池管理系统自研率超过80%。智能座舱芯片追平国际水平。这不是奇迹。是千万工程师用二十年换来的答案。
有人还在翻旧账。
可以理解。观念更新总比技术迭代慢半拍。
但请看看数据:J.D. 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已缩小至3个PP100。三年前这个数字是12。
三个百分点。
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野路子”终于走成了康庄大道。
那个帖子让我笑了。不是嘲笑。是欣慰。当对手还在谈论你的过去。说明你的现在足够强大。至于未来?它不在任何人的帖子里。
它在我们的工厂里。实验室里。在每一个还在加班攻克技术难关的工程师的电脑里。
车会生锈。但进取心不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