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宝马两年推40款新车”这消息的时候,我正喝着咖啡,差点一口喷出来。两年40款?平均一个月就得上新一到两款? 这哪是发布新车,简直是在搞“车圈双十一”啊!以前我们说宝马是“驾驶者之车”,现在是不是得改名叫“量产之王”了?
你想想,以前买宝马,图的是那份纯粹的操控感,是“坐上驾驶座就想踩油门”的冲动。可现在,它不仅要拼技术、拼电动化,还得在数量上卷起来,这背后到底藏着啥心思?
宝马这是要“支棱起来”还是被逼无奈?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得看看现实。宝马上半年全球销量其实挺稳,120多万辆,听着不少吧?可利润直接跌了近三成,中国市场销量还掉了15.5%。天塌了?不至于,但脚底板肯定有点凉。 尤其是中国市场,新势力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智能化、配置堆料、价格屠夫,宝马再不发力,怕是要被“出圈”了。
所以这40款新车,不是宝马飘了,而是真被“卷”醒了。电动化转型不能再拖,智能化体验不能再落后,中国市场不能再丢。 这波操作,既是进攻,也是防守。
新车都长啥样?电动、混动、甚至还有氢?
这次宝马的新车计划,覆盖面太广了。不只是i系列纯电车,连油车、插混、甚至氢燃料电池车都在规划里。你说它保守?可它又在推革命性大圆柱电池;你说它激进?它又没放弃燃油车基本盘。
具体来看,i3要出旅行版了,喜欢“瓦罐”造型的朋友有福了,这车一出,绝对是“出片利器”,后备箱还能当“床车”用,长途自驾妥妥的。还有iX4、i2、甚至i1这种小车也要来,看来宝马是想从A级车到SUV全市场通吃。
最让人上头的,是那个全景iDrive。听说是把整个中控台变成一块大屏,交互方式也彻底革新,再加上和阿里、华为合作的中国专属AI智能体,这回宝马的车机,终于要告别“劝退”时代了? 以前宝马车主最头疼啥?不是动力,是车机卡、语音智障。现在联手国内大厂,算是“打脸”自己过去的选择了。
动力和操控,宝马的“老本”还在吗?
当然在!而且这次宝马搞了个“驾控超级大脑”,听着像科幻片,其实就是把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彻底升级,让动力响应、悬挂调校、转向手感这些都更聪明、更精准。说白了,就是让电动车也能有“驾驶玩具”的感觉。
你想想,现在多少电动车拼的是加速,百公里3秒多,可一过弯就发飘,刹车点头像点头娃娃。宝马不一样,它讲究的是“人车合一”。哪怕你是纯电i系列,底盘调校、重心分布、转向反馈,都得有那味儿。这,才是宝马的“顶呱呱”之处。
和对手比,宝马这次能赢吗?
咱们拉两台对手来比比。先看特斯拉Model Y,这车是“车界网红”不假,销量也顶呱呱,但内饰?塑料感太强,开久了容易“上头”审美疲劳。辅助驾驶强,可驾驶乐趣?对不起,它更像一台“智能家电”。
再看蔚来ES6,舒适性配置拉满,服务也贴心,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全套,空气悬挂也安排上,“装逼利器”没跑了。可操控?底盘一过沟坎就松散,少了点宝马那种“上桌第一个动筷”的底气。
宝马的优势在哪? 就在于它既想把智能化补上,又不想丢了操控的魂。不像有些品牌,为了电动化,把车做得越来越像“买菜车”,开起来毫无激情。
价格和定位,会不会让老车主“气得蹦起来”?
这是个好问题。新世代车型一出,老款宝马会不会“跌冒烟了”?尤其是现在新能源车降价跟玩儿似的,今天刚提车,明天官宣降两万,谁受得了?
但换个角度看,宝马这次和华为、阿里合作,搞中国专属技术,说不定定价策略也会更接地气。以前是“高高在上”,现在也得学会“走路摇头晃脑”地讨好消费者了。
两年后,你会选宝马吗?
说真的,这两年买车的人,幸福指数可能要爆表了。选择多到挑花眼,技术更新快到看不懂。宝马这一波40款新车,不只是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更是给整个行业扔了颗“深水炸弹”。
它告诉我们:豪华品牌,不光得有面子,还得有里子;不光得会开车,还得会“说话”(智能化)。
所以,问题来了——这样的宝马,你还觉得它只是那个冷冰冰的“驾驶机器”吗?面对这么多新车,这么多选择,你会考虑入手一台吗?或者,你更看好特斯拉、蔚来,还是其他新势力?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