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

当昔日王者销量跌入谷底,北京现代,你还好吗?

试想一下,一个曾经在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品牌,销量从百万辆的巅峰,一路跌至如今岌岌可危的十万辆边缘,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北京现代,这个名字承载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出行梦想,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近五年,它的销量曲线图,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悲情剧:2020年的50.2万辆,仿佛是最后的辉煌;随后的38.5万、28.4万、25.7万,再到2024年的15.4万辆,一路向下,毫不留情。

可以预见,今年,销量可能将跌破10万辆大关。

这样的境况,不禁让人发问:这个曾经的巨人,究竟怎么了?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一口价”的救赎,是回光返照还是饮鸩止渴?

面对销量如雪崩般的下滑,北京现代也祭出了“以价换量”的杀手锏,这招数,在汽车圈里并不新鲜。

今年2月10日,第11代索纳塔、全新途胜L、库斯途三款车型,价格直接“触底”。

索纳塔11.98万起,途胜L12.98万起,库斯途13.98万起。

这价格,对于曾经的它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然而,这种激进的降价策略,真的能让北京现代重拾昔日荣光吗?

笔者的经验是,价格战往往是把双刃剑。

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一下销量,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加速品牌价值的“贬值”。

当一个品牌的产品,过早地以“低价”形象示人,消费者心中对它的品牌认知,便会打上折扣。

就像一个曾经备受尊敬的学者,突然开始廉价地兜售自己的知识,人们还会像当初那样尊重他吗?

“焕新一口价”,更像是一场赌博,赌的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而非对产品本身的认可。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实践反复证明,单纯依靠价格,很难赢得长久的忠诚度。

市场需求变了,你还在原地踏步吗?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是汽车市场残酷的现实。

以8月为例,吉利星瑞、特斯拉Model Y、五菱宏光MINI等车型卖到脱销,而与此同时,有31款车的交付量却停留在个位数。

其中,北京现代的菲斯塔,竟然只卖出了1辆,这简直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宣告着品牌的边缘化。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核心在于,市场需求变了,而北京现代似乎还没跟上节奏。

十几万这个价位,曾经是实用主义的天堂。

但如今,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追求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情绪价值”和“花火”。

他们需要的是大屏幕带来的科技感,是智能车机带来的便捷,是纯电车型所代表的未来感。

可北京现代呢?

直到今年9月,才姗姗来迟地宣布了首款纯电SUV ELEXIO(基于E-GMP平台)的上市。

在此之前,纯电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就像一个厨师,还在用老一套的食谱,面对着口味日益刁钻的食客,能不被淘汰吗?

“市场的需求点”,这几个字,对于北京现代而言,是不是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质量的“小瑕疵”,可能酿成信任的“大危机”

更让人担忧的是,就在上个月,北京现代因制动缺陷,紧急召回了超过3000辆车。

这暴露的是后轮制动系统一个微小的工艺偏差,但它却足以敲响警钟。

质量无小事,哪怕是扭矩少了几牛米,在生死关头,都可能让刹车迟疑,将驾乘者置于险境。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

这句老话,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一次召回,或许是偶然;但如果召回事件频发,或者涉及核心安全部件,那对品牌信誉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消费者选择一个汽车品牌,除了看价格、看配置,更看重的是那份安心与信任。

一旦信任崩塌,再好的营销手段,再低的价位,都难以挽回。

出口,是唯一的出路,还是暂时的喘息?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北京现代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2025年,出口量预计将显著增长,5月总销量的1.1万辆,出口占比就达到了40%以上。

现代集团也将中国基地定位为出口枢纽,目标是2025年出口10万辆。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出口是它唯一的出路”,这句话,既道出了现实的无奈,也似乎隐藏着一丝对当年“蔑视中国市场”的隐喻。

然而,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和出口,真能根治品牌力衰退、产品竞争力不足的症结吗?

这就像一个久病之人,只靠输液维持生命,却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

“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回望过去,北京现代曾是我们心中那个可靠的伙伴。

如今,它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在价格战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还是积极拥抱变革,抓住中国市场新的需求点,重新找回品牌的核心价值?

昔日王者销量跌破10万,北京现代何去何从?-有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北京现代能像这句古语一样,找到持续创新的“源头活水”,不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勇敢地进行“外科手术式”的自我革新,或许,它还能再次赢得市场的青睐。

(笔者注:以上内容,基于对当前汽车市场趋势及北京现代现状的观察与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