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

那天傍晚,灯光早已亮起,试驾场外却仍有人在踱步。场地中央,一辆身披伪装膜的大众ID.新款停在那里,留下一串尚未擦净的胎痕。两个技术员头碰头地交流着,电脑上蹦出的调试参数比加班工资还要难看,而那位外籍高管齐泽凯,神情并无太多波澜。有人说,车市这场仗已经红到悬崖,谁要还把自己当“老大”,恐怕就要学会硬着头皮下场,连底线一起算清楚了。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如果你是一家40年未曾缺席中国道路的品牌,面对电动车潮水和智能化狂飙,是选择激进突围还是留守老本行?”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毕竟惯性这个词,和人性一样,难以克服。但若真的亲历现场,你或许会发现,他们不是没想过折腾,只是——好牌还没到手。

大众汽车的中国命题,核心就落在了“守燃油江山,攻智能城池”这八个字上。齐泽凯刚上任三个月,扭头就撞见新能源业务的断崖式下滑,销量、利润双重压顶。身后有4600万燃油用户的“粮仓”,眼前是爆炸性的智能化、“电动化”新战场: 一边老本行不能丢,一边新战线不能失。

齐泽凯烦恼的事,大致分成三类。一是怎么说服本部,别再把“德国好东西”也当作中国消费者的答案。二是怎么用本土技术,抠出转型的捷径。最后,得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看起来漂亮的PPT战略变成跑得出去也回得来的产品。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在大众总部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两个字曾经是利润的代名词。可如今数字不会撒谎——新能源销量下滑39%,燃油车靠智能化打补丁都被诟病为“老胳膊老腿玩AI”。偏偏,今年中国车市,每个月都有超过70款新车型抢滩登陆,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半年破50%,合资巨头像极了边写边演的侦探小说里那位见惯大场面的退休警长——手头还攥着几把老枪,却开始怀疑案子是不是已经变天了。

齐泽凯可以不着急,但数据不会等人。大众的CEA中央计算域架构,被寄予厚望。业内都知道,传统汽车的电子架构像北方冬天拼命烧锅炉,一头热一头冷。一台车几十个ECU,谁出故障谁先躺下,想OTA?光升级流程就能写三章说明书。而CEA的本质,是把分布式的混乱收拢起来,试图让燃油车也“像电车一样跑软件”。三个字总结,减重、提速、降本——复杂度降低三分之一,性能刷软件,产品故障一两天修复,这些听起来像是用了摇头丸的德国人给中国市场的保证。

只不过,这种技术“飞升”,先吃螃蟹的还是大众自己的纯电车型。CMP、CSP两大平台,合作小鹏、地平线,显然是抱团取暖。专业一点讲,你可以理解为,一边是把新品类做加法,一边是用架构对老车型做减法。既想稳固4600万用户的安全感,又想通过智能网联打年轻人市场,难怪齐泽凯会自嘲“不是最快,但够稳”。

不算黑,大众的烦恼在于“科技标签”这事,和情感教育一样,建得慢、崩得快。如今的用户买车,讲究体验、OTA、车机反应、智能辅助。“用不坏、修得快”的品牌口碑,在智能化面前,多少有点像聊“管饱”,别人已经在谈“好吃”。德国人自信他们的30万公里极限测试,可年轻用户要的,却是“云上漂”的更新频率和“秒级互动”的车机系统。

当然,理性来看,大众未必没有胜算。CE0口中的“深度本土化”,其实是资本换技术、合作抢时间的应急方案。在VCTC——这个在德国本部看来远超预算的外省分支,上百号本地工程师埋头搬砖,产品上市周期缩短三分之一,成本优化两成有余,不用20个月就能搞出自主智能化方案,哪怕是“西天取经”,效率也配得上中国速度。

可以冷静承认:技术,是可以用钱砸的,品牌,是可以用时间等的,可车企的命,却走在一条没人敢随便下注的钢丝上。“老用户与新客群的认知分裂”始终难解——对60后70后来说,“大众”意味着饭碗;而对95后00后,IQ、Xpeng之类才是“自带BGM”的朝圣地。

某种程度上,德国人的精密和中国人的快节奏,像极了两种侦查风格——一个脚踩统计表,一个推门就“人赃俱获”。大众学会了OTA、L3辅助驾驶、线上交互,还能留住多少“德国工艺”的信仰?或者说,新技术加持下,“大众”是会变的更像“别人家的聪明孩子”,还是夹在“靠谱老父亲”和“网红新力量”之间,成为一个“不三不四”的存在?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大众转型遇难题,新能源下滑,智能化成关键-有驾

齐泽凯本人倒像极了法医现场常见的“异国专家”:看懂本土复杂案发环境,却要用地道的本地话说服老外:“是的,我们得按中国市场的规则办案。”他明白,战略可以高举高打,但最简单的事,往往最难坚持——比如让大众变得既智能又靠谱,还得让新老用户都愿意买单。

这里该承认一点职业局限:“再多的智能升级,最后还是要靠销量说话。”大象转身很难,AI加持的大象顶多短跑冲刺一下。战略有了,平台落地了,产品矩阵布好了,可最后比拼的,未必是你准备得有多细致,而是变盘来的时候,你能否在荒地上再挖一口井。

所以问题留给读者:在智能化迅猛、品牌认同快速更迭的中国市场,大众这样的老牌巨头,究竟是靠底蕴延命,还是找到了新生的节奏?当“稳”和“快”只能二选一时,您愿意把汽车钥匙交给守旧的工艺担当,还是勇闯天涯的新势力?这或许才是“谁能笑到最后”的终极谜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