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赛车场的想象,往往停留在一地尘土、呼啸呼吸和不可一世的速度。今年八月,如果你在郑州,那种关于速度的刻板印象,恐怕要被自己打得稀碎。比亚迪郑州全地形赛车场,这道斜阳之下的新地标,就像一枚硬币,正反两面都写着“全民”与“未来”。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只是个普通人,和赛车场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不到一米,一堵围栏的距离,或者一只脚踏进展厅的一瞬间。
8月14日,顶着八月的烈阳,一群人聚在这座刚开业的赛车场,拎着相机,嘴里还念叨着“烧吗”“真能行?”的疑问。现场有种不属于日常的噪点感——29.6米的悬天沙坡区,斜度28°,沙子厚得能埋掉成年男子的小腿。那可是“最大、最高冲沙测试场”吉尼斯纪录持有者,沙子还特地从阿拉善拉来。同事手心湿到能揣出水来,站在坡底抬头,看那些新能源SUV不打滑地冲上去——这让人恍惚,城市里也能圆土豪越野梦?顶部观景平台有人递可乐,说“兄弟,沙子不用洗脚,直接推拉门进来吹空调。”
浮水航行池像是给机械控上的一道甜点:70米长的水池,专为仰望U8打造。如果说以往“汽车能下水”只活在段子和保险话题里,那这里就是反套路的实锤。亚克力玻璃下,车辆靠着“易四方”电控技术,像条机械鲸鱼一样慢慢游弋,来个原地掉头也不带溅水花。据说有人现场问,万一泡水了咋办?技术员笑答:“泡了水,也能自救。”
安全体验区,场地一改画风,模拟冰道用的是光可鉴人的湿水泥,能把轮胎滑成溜冰鞋。用可移动抽板复现被动失控,教你怎么救车。而低摩擦环形道,44米直径,3万多块玄武岩砖拼起来,配合3毫米“仙女泪”——水膜系统,百分百还原东北那天公不作美的一夜。普通人不用去雪原,电控系统能让你感受“失控”的边界,体验自以为是老司机的现世报。
对于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速度癖好者,1758米赛道,9个弯道,最长直线550米,最快220km/h。那些藏在办公室聊天里的“零百加速多少”疑问,都能在一脚油门下解决。肾上腺素过多的时候,可以溜达到15300㎡多功能区,那里有绕桩、AEB自动紧急制动、鱼钩、麋鹿躲避等十几个场景。你可以把平时在短视频里看过的智能泊车黑科技,都换成自己亲手试试。
越野项目更像是给所有底盘党挑的刺。27个精复刻自川藏、成佛坡等全国“越野圣地”的小心机,入门和高阶分层。即便你只开城市SUV,也能靠智能四驱轻松过初级路段。有人问这样“开挂”算什么?答案是,技术平权。有些以前只属于越野车发烧友的快乐,现在轮到大家体验。
比亚迪赛车场,不是给极限玩家定制的猎乐场,而像是一间把实验室、游乐场和课堂三合一的实验田。它用的不是神秘的改装套件,而是把日常生活的“极端”摆在你面前:失控、涉水、急弯、坡陡、智能应急,全民皆可下场。说到底,“全民赛道,全场好玩”不是句口号——它是把体验的入口降到了“生活毫无仪式感”的高度。你可以带娃,也可以带着中年危机的自己,在这里一边被电子稳定系统救命,一边发现人其实并没自己想的那么行。
站在场地边上,我习惯性盘点了一下“证据链”——什么是真实的乐趣?是旁观的数据和参数,还是一脚踏空、方向打滑时手心里冒的虚汗?每一次车辆失控、迅速被电子系统拉回来,就像是在体验一个简短的“社会实验”:技术在替谁兜底?危险真能百分百被理性、算法和工程降解吗?
我当然明白,赛车场不会治愈全部焦虑。毕竟,黑色幽默里说得好——不是所有站起来的人都能冲上沙坡顶,大部分其实到了平台就开始漏气了。就像大而无当的职业理想,谁不是在突破自我和接受限制之间反复漂移?不夸张地说,技术进步是给普通人多了一些底气,给“自以为稳”的人多了些教训。而每一项极限体验,其实也在默默提醒:理性和本能的界限,没你想得那么宽。
赛车场像座灯塔,照亮的其实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可能。未来,这片场地或许能聚拢成群的体验者,也能见证新能源文化的蔓延——但我更想知道:当技术把极限体验标准化后,我们会不会反而失去对“不可控”的敬畏?
最后,门票已开售,装备不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道上的“主角”,但在体验与安全的交界楼梯上,有没有人会问:你有多敢信任技术,又愿意把多少主动权,交给谁来兜底?
你会来试试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