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如果你站在中国的4S店展厅环顾四周,会发现中国消费者选车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坚守:预算十几万,直奔大众、本田、丰田,不敢正眼看国货;预算二三十万,非奔驰、宝马、奥迪不进,仿佛带着某种“血统论”的优越感。理由也简单粗暴:国产车便宜,但质量总让人心里没底;合资虽贵,却“物有所值”。这逻辑底色,往往一句“便宜没好货”足以收场。
彼时,国产车企也并非没努力颠覆认知。新车型频出、广告狂轰乱炸,但在消费者心里,就是“争口气”的对象,却也是“被贴标签”的对象。你说长安CS75销量好,那又怎样?核心零部件拿不到自主配额,还得排队、看脸色、被资本和技术锁拿捏。买个爱信变速箱,要高层亲自飞赴日本谈判,“求爷爷告奶奶”也不见得能保证供应。人家看你着急,掉转头再提个价,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国产品牌的技术路线、销量上升,全被死死卡在别人设定的“玻璃天花板”下,想突破?呵呵,省省吧。
而合资品牌,从来都是天之骄子。技术封锁、价格坚挺、渠道牢牢把控。任何风吹草动,国产车就是被动的棋子。那个时代,自主品牌鲜有人敢说“抗衡”,更别谈取而代之了。
直到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局势陡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驱取代燃油,那些原本要靠进口、合资获得的核心机械零部件——变速箱、发动机,再也不是“命门”所在,动力总成完全自研、智能化系统跟国际同步,车企的技术链瞬间被拉直。中国品牌第一次在动力与电子架构上主动“站直了腰”,不再仰人鼻息。这一刻,中国汽车人真的扬眉吐气。
当然,“扬眉吐气”这说法还有点保守。在A级家轿市场,比亚迪秦PLUS DM-i用销量直接撕碎了卡罗拉、轩逸、朗逸的神话。曾经“三足鼎立”,如今风浪滚滚,自主品牌接连攻下山头。你说飞度昔日辉煌?抱歉,如今月销量跌到两位数,只能黯然退场。豪华品牌同样难逃泥沼。奔驰C降价12万,23万即可把车开回家,奥迪A6只剩下27万出头的开票价。曾经风光无两的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现在也只能靠跳水价格吸引顾客,林肯、英菲尼迪、捷尼赛思早已风光不再,甚至快要“查无此车”。
价格不过是表象,更深层的风向变化是——掌控话语权的主动权正在转移。跨国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合作”的意义。奥迪联手华为,只为抢占智能驾驶先机,大众甚至甘愿采用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频频示好。要知道,十年前这些品牌看自主车企,那是真有种“高攀不起”的优越。而现在,恨不得贴着中国技术。
这是单纯的市场逆转吗?倒不如说,这是数十年中国汽车人“被嘲笑的坚持”结出的果实。有人深夜攻关技术,有人背负骂名熬了十年,这其中的苦,只有亲历的人懂。无数次试验、碰撞、失败,才终于换来今天的挺胸抬头。于是我们看到,不再是“花两三万买个面包车”,而是有人愿意掏二十多万买国产豪华电动车;有人不再用“合资更稳”安慰自我,而是自信地说“国产最值”;甚至外企工程师也开始说“中国车太强了,我们得学习”。曾经的调侃和讥讽,变成了追赶和模仿,此消彼长,分界线已成过往。
国产车今天能实现对合资的“骨折降价”,并不是风口“吹胖”了谁,更不是单纯的“运气爆棚”。它是时间、汗水、无数次咬牙坚持累积出来的硬核实力。每一台走下生产线的车,都凝结着那个时代中国汽车人的骄傲和不甘。更重要的是,这场逆袭还在进行,棋还没下完。
所以,现在中国汽车扬眉吐气了吗?客观说,已经远不止扬眉吐气。这是一代人的胜利,是产业链和创新力的觉醒。合资车的疯狂降价,恰恰是中国品牌脱胎换骨、从“看人脸色”到“被全球仰望”的里程碑。这一次,我们终于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