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

法拉利暗讽比亚迪、小米是"大象",结果自己却是最笨的那头!

2025年车圈最大反转,法拉利"打脸"现场实录!

家人们,2025年10月的汽车圈,上演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大戏。

就在10月初比亚迪官宣月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创下全球新能源车企单月销量新纪录的时候,网上翻出了法拉利今年2月的"骚操作"——这个意大利老牌超跑品牌,一边嘴上说着看不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傻大粗"打法,一边却悄悄跑到杭州零跑汽车总部"取经",甚至还挖走了小米汽车的技术骨干。

法拉利自己的电动化转型却慢得像老牛拉车,新推出的电动超跑被欧洲车主吐槽"续航短、充电慢、智能化为零",销量拉胯。这剧情反转得,简直比好莱坞大片还精彩!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法拉利到底是真有实力,还是那头嘴上厉害、身体诚实的"笨象"?

第一部分:——法拉利的"傲慢"与"真香",这反差也太大了!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今年2月份讲起。当时汽车圈传出一条劲爆消息:法拉利CEO贝内代托·维格纳带着高管团队,专程飞到中国杭州,跑到零跑汽车的工厂里进行访问。

要知道,零跑在国内也就是个二线新能源品牌,车型主打十几万的平民市场,跟法拉利动辄几百万的定位完全是两个世界。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中国车企,让高傲的意大利人放下身段主动登门。

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答案很简单——法拉利看中了零跑的电池技术和智能化平台,特别是那套能让电动车续航突破800公里的电池管理系统,还有快充技术。这趟"朝圣之旅"虽然媒体报道得很低调,但业内人都知道,法拉利这是急了,自己搞不定电动化,只能来中国"抄作业"。

可有意思的就在这儿。就在访问零跑的前后几个月,法拉利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还摆出一副"我们不着急"的姿态。有记者问到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会不会构成威胁,法拉利方面的回应特别耐人寻味,大意就是说"我们专注于高端运动车市场,那些追求规模化生产的品牌走的是另一条路"。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这话听起来客气,可细品就能品出酸味儿来——言下之意,人家比亚迪、小米这些就是靠堆量、拼价格的"低端玩家",咱法拉利玩的是品质和情怀。可转头自己却跑去中国车企那儿学技术,这脸打得啪啪响。

打脸的还在后头。到了3月份,小米汽车官宣,从法拉利F1车队挖来了好几位空气动力学专家和底盘调校工程师。

这些人在法拉利干了十几年,集体跳槽到一个刚做汽车才两年的中国科技公司,这信号够明显了吧?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工程师看中的就是小米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技术迭代速度,说白了就是觉得在小米能干成事儿,在法拉利反而施展不开。

咱再看看数据对比就有意思了。比亚迪今年10月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达到502,657辆,这是什么概念?

法拉利一整年全球才卖一万多台车,人家一个月的销量是你全年的四十多倍。小米SU7虽然是去年3月才上市的新车,但到今年累计交付已经突破20万辆,而且这还是在产能爬坡期。

反观法拉利,2025年的销量数据显示,全球交付量表现平平,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受到保时捷Taycan、奔驰EQS这些豪华电动车的冲击,份额被挤压得厉害。

法拉利原本计划今年秋季10月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虽然亮相了,但因为技术和产能问题,真正大规模交付还需要时间。这边厢中国车企一年能推三四款新车,那边厢法拉利推一款车都费劲,你说这是谁像"笨重的大象"?

真相其实挺扎心的。法拉利嘴上说着看不上中国车企的打法,实际上心里慌得一批。

因为新能源时代的游戏规则变了,以前拼的是发动机声浪、机械质感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的看家本领,现在拼的是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车机互联这些新玩意儿。而在这些领域,比亚迪有自研的刀片电池,小米有手机生态的智能化优势,特斯拉有自动驾驶技术,法拉利呢?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啥也没有。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尴尬局面——表面装高冷,背地里偷偷学中国车企的技术。这种"傲慢"与"真香"的巨大反差,恰恰暴露了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上的焦虑和无力。

第二部分:——法拉利的电动化转型,为啥这么拉胯?

咱们得承认,法拉利在燃油超跑时代确实牛,V12发动机的咆哮声能让车迷热血沸腾,手工打造的车身工艺也是艺术品级别。可到了电动化时代,这些传统优势反而成了包袱。

最明显的就是研发投入这块儿。比亚迪近年来的研发费用每年都在持续攀升,投入规模达到数百亿人民币级别,这钱砸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芯片研发上,每年能推出好几代新技术。

小米汽车虽然入行晚,但背靠小米集团,研发投入力度也相当可观。法拉利呢?

作为一家年销量只有一万多台的小众品牌,全年研发预算相对有限。钱不够,就意味着很多技术只能外购或者合作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

这个差距最直观地体现在产品上。法拉利今年发布的首款纯电动超跑,售价预计超过378万元人民币,但在续航和充电速度上,与中国品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现在都2025年了,比亚迪的海豹、汉这些车续航轻松上700公里,快充半小时就能跑四五百公里。小米SU7表现也十分突出,各月销量呈现增长趋势,而且配了800V高压快充平台,充电十几分钟就能补个两三百公里的电。

你说消费者会怎么选?

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开比亚迪、小米能跑长途旅行,开法拉利的电动车可能连市区通勤都得精打细算着用。别提法拉利那个车机系统了,还是传统的物理按键加小屏幕,连个流畅的语音助手都没有。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现在国产车都标配15英寸以上的中控大屏,语音控制空调、导航、音乐不在话下,甚至能通过车机点外卖、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法拉利的车机体验,简直像回到了十年前的功能机时代。

技术迭代速度慢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致命的是法拉利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出了问题。他们还在用传统超跑的思维做电动车——强调极致性能、追求稀缺性、坚持手工定制。

可问题是,电动车时代消费者要的不止是零百加速快,看重实用性和智能化。举个例子,法拉利的纯电超跑虽然零百加速能做到很快,但后备箱空间小得可怜,后排根本坐不了人,长途出行完全不现实。

反观小米SU7,零百加速也能做到2.78秒,但人家是标准的四门五座轿车,后排空间宽敞舒适,后备箱还能放好几个行李箱。小米SU7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特别强大,高速上能实现自动跟车、自动变道,城市里还能自动泊车。

这些功能对于日常使用来说,比单纯的加速性能实用多了。法拉利显然没搞明白这个道理,还在那儿自我陶醉地搞"纯粹的驾驶乐趣"。

供应链也是个大问题。比亚迪自己生产电池、电机、电控,整个三电系统完全自主可控,成本低、效率高。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小米虽然三电系统靠外购,但人家跟宁德时代这种顶级供应商深度绑定,拿货价格和技术支持都是优先级。

法拉利呢?

电池要从韩国LG或者日本松下采购,电机电控也得找供应商,自己能掌控的东西太少。这就导致一旦供应链出问题,整个生产计划就得往后推。

法拉利在电动化产品推进上遇到的一些延迟,很大原因就是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这种被供应链卡脖子的滋味,中国车企早在十年前就经历过了,现在人家早就走上了自主研发的路子。

法拉利却还在重蹈覆辙,这不是笨是什么?

第三部分:——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

说到底,法拉利现在面临的困境,根源在于那股子根深蒂固的"高贵病"。作为一个有着近80年历史的意大利老牌,法拉利习惯了站在鄙视链顶端俯视众生。

在他们的认知里,汽车是艺术品,是给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这种事儿跟他们不沾边。这套逻辑在燃油车时代确实管用,毕竟当年玩得起超跑的都是非富即贵,他们买的就是那个"跃马标志"带来的身份象征。

可到了新能源时代,消费者的价值观变了。特别是中国市场,新一代有钱人务实,他们要的不仅仅是面子,还得有里子——车要好开、好用、有科技感,性价比也得说得过去。

单纯靠品牌溢价忽悠人,越来越不好使了。

这个变化,从销售数据上看得特别清楚。比亚迪的仰望U8,售价109.8万,定位豪华越野,今年在中国市场销售表现稳健,这可是百万级的价位。

为啥卖得动?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因为人家配置给力啊——四电机独立驱动、原地掉头、涉水1.4米、智能驾驶、豪华内饰,该有的都有。消费者觉得这一百万花得值。

再看法拉利,入门级的Roma起售价就要238万,可除了品牌和外观,在配置、实用性、智能化方面跟国产豪华车比没啥优势,销量自然上不去。尴尬的是,法拉利在中国几乎没有本土化的动作。

比亚迪在国内建了几十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能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快速调整产品。小米汽车的工厂就在北京,每周都能收集用户反馈进行OTA升级优化。

研发中心全在意大利,新车测试也不在中国做,导致很多功能水土不服——车机不支持微信、支付宝,导航地图不够精准,甚至充电桩适配都有问题。

还有一点特别致命,就是法拉利对中国车企的认知偏差。在很多欧洲传统车企眼里,中国车企就是靠低价倾销起家的"投机者",技术含量不高。

可事实呢?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全球领先,连特斯拉都在用。小米的智能座舱系统,整合了手机、智能家居、车机三端,体验比很多欧洲豪华车都好。

别提华为、宁德时代这些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芯片、动力电池领域早就是世界一流水平。法拉利如果还抱着"我们欧洲品牌技术就是比你们强"的心态,就无法解释为什么CEO要亲自跑到零跑汽车总部"取经"了。

实际上今年陆续有传统豪华品牌开始调整战略,奔驰、宝马都在跟中国企业谈合作,引进电池技术和智能化方案。法拉利虽然也去零跑"取经",但动作慢、力度小,远远不够。

从商业模式上看,法拉利的"饥饿营销"那套在新能源时代也不好使了。以前法拉利每年限量生产一万多台,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抬高身价。

可现在消费者选择太多了,你不卖别人抢着卖。比亚迪今年产能开足马力,10月单月就能销售超过50万台供应全球市场;小米SU7虽然也说产能紧张,但人家是真的订单太多生产线跟不上,不是故意控制产量。

消费者心里明镜儿似的,谁是真缺货谁是耍饥饿营销,一眼就能看穿。而且新能源车迭代快,今年的技术明年可能就落伍了,你还玩限量那套,等消费者排队等到车,说不定市面上已经有先进的产品了。

这种玩法,在快速变化的新能源市场里就是自寻死路。

第四部分: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这事儿在网上发酵后,评论区简直炸了锅。有网友挖出法拉利今年2月访问零跑的照片,配文"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点赞数破十万。

还有人做了个对比视频,一边是法拉利说"我们专注高端不追求规模",一边是比亚迪月销50万台的新闻,配上《打脸进行曲》的BGM,看得人想笑又觉得唏嘘。有意思的是,不少车主现身说法,说自己本来攒钱想买法拉利,结果试驾了小米SU7和比亚迪仰望,果断改了主意,"同样是百万级的车,为啥不买配置全、实用的国产车?"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才是最可怕的。

业内人士的分析直接。有汽车分析师指出,法拉利现在的处境跟十年前的诺基亚很像——技术积累深厚、品牌影响力强,但在新技术浪潮面前反应迟钝、转型笨拙,最后被后来者弯道超车。

诺基亚当年看不上触屏智能机,觉得那是"玩具",结果苹果、三星迅速崛起,诺基亚跌落神坛。

法拉利现在对新能源车的态度,是不是也有点当年诺基亚的影子?

有专家大胆预测,如果法拉利再不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五年后可能就会边缘化,沦为小众玩家手里的收藏品,而不再是主流市场的竞争者。

不过也有理性的声音。有人说,法拉利毕竟是做超跑的,跟比亚迪、小米这种走量的品牌不是一个赛道,没必要对比。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新能源时代赛道在融合。以前超跑就是超跑,家用车就是家用车,泾渭分明。

现在呢?

小米SU7 Ultra版本零百加速能做到极快的成绩,比很多传统超跑都快;比亚迪仰望U9能原地起跳,玩得比超跑还花哨。技术的进步让家用车也能有超跑性能,超跑的独特性在哪儿?

传统豪华品牌的“高贵病”,在新能源时代不灵了?法拉利都要来向国产新能源“取经”?-有驾

只剩下品牌和情怀了。而品牌和情怀能吃几年?

市场会给出答案。还有人提到,法拉利可以学保时捷,在坚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拥抱新技术。

保时捷的Taycan电动车就卖得不错,既保留了保时捷的运动基因,又在电动化、智能化上跟上时代。法拉利如果能放下身段,认真向中国车企学习,未必没有翻身机会。

说到底,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经不看出身和历史了,拼的就是谁能快适应变化、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比亚迪用二十年时间从电池厂商做到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领先地位,靠的是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

小米从手机跨界到汽车,仅仅两年就做出了爆款产品,首年销量超过14万辆,靠的是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和用户思维。这些"新玩家"没有传统车企的包袱,也没有那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就是实打实地用产品说话。

反观法拉利这些老牌,抱着"我是豪门"的心态不愿改变,市场可不会惯着你。消费者用钱投票,谁的产品好、性价比高、体验佳,就买谁的。

这才是商业的本质,也是新能源时代最残酷的现实。

结语:2025年车圈,没有永远的贵族,只有不断进化的强者

2025年10月,当比亚迪月销50万台的消息刷屏时,不知道远在意大利的法拉利高管们作何感想。

曾经那个站在鄙视链顶端、对中国车企不屑一顾的超跑品牌,如今却不得不放下身段跑到中国"取经",甚至连自己的F1工程师都留不住,纷纷跳槽到中国车企。这种反差,何尝不是整个汽车行业变革的缩影?

新能源时代,拼的不是谁的历史悠久、血统高贵,而是谁能快掌握新技术、好服务用户、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比亚迪、小米这些"新势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方向对、执行力强,后来者完全可以超越前辈。

而法拉利们如果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用傲慢掩饰焦虑,那早晚会成为车圈的反面教材。毕竟这年头,最笨的"大象"不是跑得慢的那个,而是明明跑不动、还瞧不起别人、最后连学习机会都错过的那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