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开车流传着不少顺口溜:“冷摇、慢转、低走热。一踏、二挂、三喇叭、四松手制动、五把油门加。转弯三件事减速、鸣号、靠右行。喇叭不响、灯不亮,屁股底下找故障。”懂这些的,准是职业司机。往事历历在目,当下的事却记不太清,这说明人已上了年纪。
经典的苏联嘎斯-51卡车配备6缸发动机,点火顺序为153624,输出功率75马力,采用单片离合器和后桥单级减速设计,变速箱有4个前进挡和1个带锁止器的倒挡,制动系统为油压式,载重2.5吨。不过,它在路况较差时容易出现半轴和钢板断裂的问题。
我对苏联产的嘎斯51型载重汽车感情很深。学车时的教练车是从朝鲜战场退役的木楼嘎斯51,后来下连队开的也是同款钢楼车型。这种车虽然载重不大,但车身小巧灵活,只要有通道就能行驶,操作起来很方便。几十年过去了,我仍时常在梦中想起它,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
苏联嘎斯-51在七十年代的部队中仍在使用,性能远超解放牌汽车。它被改装成飞机牵引车、消防车等多种车型,尤其在冬季寒冷地区优势明显——国产车启动困难时,嘎斯却能轻松发动。见过嘎斯51、69这两款车的人,如今最年轻的也已60岁左右。我们单位的第一辆小车就是嘎斯69,七八十年代南京汽车制造厂仿制嘎斯51,生产出载重2.5吨的南京牌轻型卡车,我们单位也有一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汽车非常难买。
解放牌CA10卡车源自苏联吉斯150,是在苏联援助下由长春汽车厂采用苏联图纸仿制生产的车型。解放牌和嘎斯汽车都配备了启动电马达和摇手柄两种装置。由于当时电瓶十分珍贵,为延长其寿命,很多司机早上都会用摇手柄摇燃汽车。虽然解放车有马达点火功能,但用摇把子启动是为了节省启动器,那个年代汽车产量稀少,因此格外金贵。
老解放车在冬季早晨启动十分困难,需要加热水后摇车,柴油车甚至还要用喷灯加热,因为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会凝结。解放车的启动踏杆位于油门右上方,启动方式多样:有的司机右脚控制油门、左脚踩启动杆;有的拉动手油门后用右脚踩启动杆;还有人直接俯身用手按启动杆,或右脚横踩,脚尖踩启动杆、脚跟踩油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开点火开关后,若摇车时电流表指针不间隙摆动且放电3-5安培,说明低压电路有故障;若高压电路故障,摇车时也不会出现间隙摆动。
东风140在当时并非想买就能买,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由国家统一分配,连水泥、钢筋都需要国家指标,更何况汽车。
我来简单普及一下东风140的几代划分:第一代采用平翼子板,前脸两块玻璃,驾驶室后方为椭圆形小玻璃,配备两个大灯和两个偏灯;第二代改为全翼子板,保留椭圆形小玻璃,大灯增至4个;第三代升级为全翼子板和长方形大玻璃,4个大灯并采用刹车双回路;第四代全翼子板设计,驾驶室前后均为大玻璃,搭配小保险杠(不带雾灯);第五代即东风140-2,全翼子板、大玻璃、4个大灯,配备宽保险杠(带雾灯)和刹车双回路。
东风140的性能比我之前开的解放牌好太多:底盘高、动力强,挂挡还带同步器,开起来非常顺畅。听说这批车原本是为部队列装的,后来因裁军缩减国防开支,才转向国企分配。不过后来的二代、三代东风车虽然外观更漂亮,但动力和材质远不如第一代。这说明我们并非没有能力造出优质汽车,而是未能保持品质,反而偷工减料导致质量下滑。
跃进牌NJ-130汽车的“NJ”取自南京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南京跃进130仿制自苏联嘎斯51,载重2.5吨,挡把位于方向盘右侧,挂挡幅度很大。该车有3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发动机声音独特,老远就能分辨出来。满载上坡时动力不足,下坡时又让人提心吊胆,油刹踩得脚累,换挡还需两脚离合器,简直比健身还费劲。
当年南京汽车制造厂号称“中国三汽”,八十年代率先研发跃进轻卡,技术实力雄厚。八十年代后期,在南京中央门的南汽总装厂门口,常能看到女司机身着工作服、戴着白手套,将一辆辆跃进轻卡开出厂门,向北驶去。
黄河JN-150仿制自捷克斯巴达706RT卡车,堪称黄河车的“鼻祖”,相比之下早期黄河车简直是“工业垃圾”。搭载上柴6135系列柴油机的车型被命名为JN-150。
开黄河车原地调头时必须站起来打方向盘,坐着根本转不动,简直是活受罪。该车还爱断半轴,起步时一窜一窜的。不过黄河车的驾驶舱特别大,主副驾驶中间是巨大的发动机盖,冬天躺在上面格外暖和。黄河牌、济南牌、龙江牌、江淮牌、南阳牌、青海湖牌、湖南牌等都是同一车型,我还没说全呢。
当时哪个单位有辆黄河车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听说黄河车还随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去到了非洲。那时美国人看不起中国车,他们的十轮卡车想让我们让路,我们坚决不让,对方开车撞过来时,我们也迎头向前,最终把十轮卡车推到了路下,非洲兄弟都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可惜这款车没能延续下来。
北京130是2吨级平头轻卡,搭载492Q发动机,由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原厂址位于首体南路,如今已开发成住宅区,不知北京二汽是否还存在。
北京130的发动机就在司机座位下方,夏天可打开两个大灯之间的小门通风,行驶时打开三角玻璃导风,摇下车窗并推开前面的多档通风口,别提多惬意了。早期车型没有暖风机,我发明了用四方木棍垫在发动机盖下取暖的办法,虽然有点废气味,但基本解决了供暖问题,乐在其中。
比起吉斯5(老百姓叫“羊毛车”),北京130堪称一等一的好车。希望网友们多了解祖国创业阶段的真实情况:我们生产各地不同名称的130卡车时,苏联最后一批吉斯355型简配级3吨货车还在生产。我们应当看得起国家创业阶段的产品,更要尊敬各行各业先辈们的革命精神。130是一个时代的旗帜,北京、雁牌、航天、金杯、一汽小解放……大家还能补充更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