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

上个月去趟川西,在折多山服务区遇见三台星越L排队加油。其中一个车主跟我聊起来,说他原本订了台插混SUV,提车前一晚突然退订,转头买了这台燃油车。我问为啥,他指指窗外:“你看那边充电桩,八个桩位停了十二台车,有俩还是燃油车占位。我算了笔账,一年跑两万公里,省下的电费还不够我堵在充电站的时间成本。”

这话听着功利,但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星越L拿下14.62万台的成绩,坐稳燃油SUV头把交椅。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时候,那些发布会上的漂亮话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架构这东西,开五年才看得出差别

CMA这套架构是沃尔沃参与研发的,车身扭转刚度26000N·m/deg,高强度钢占比79%。这些参数翻译成人话就是:过烂路时方向盘不会莫名其妙发抖,关车门那一声听着结实。1500MPa热成型钢超过22%,C-NCAP拿了五星+评级,碰撞测试里行人保护项的得分据说比某款热门电动SUV还高些。

2.0T发动机是沃尔沃那套Drive-E系列,175千瓦380牛米配爱信8AT。没电机那种零点几秒破百的爆发力,但国道上想超个大车,油门踩下去涡轮起来的那股劲儿够用。有车主在论坛晒过油耗,综合路况8.2升,高速能压到7升以下,这成绩在两吨重的SUV里不算丢人。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空间布局藏着使用逻辑

轴距2845毫米,后排腿部空间接近一米。副驾座椅能放平,椅背和后排坐垫连起来差不多1.9米长。带孩子自驾时这功能挺实用,小朋友睡着了直接平躺,不用像轿车那样蜷着腿。这个“女王模式”的命名有点营销味儿,但功能本身确实解决了问题。

怠速噪音38分贝,发动机抖动抑制得还行。夏天开空调制冷快,冬天暖风不用等,这些细节在东北或者新疆跑长途时体会最明显。电车冬天续航打折的事儿现在讨论得少了,但去趟漠河的话,燃油车那点优势还是在的。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价格和成本得分开算

指导价14.77万起,终端优惠后13万出头能落地。对比同级插混车型贵2万块左右,但年里程两万公里以内,燃油车的使用成本可能更低——不用装充电桩,不担心电池质保,保养周期也相对固定。

三线城市的4S店销售跟我说,来看车的客户里六成多是本地购买力,他们更在意总价和后续花费的可控性。二手车商那边的反馈是,三年车龄的燃油SUV残值预期会稳一些,虽然不好说得太绝对,但至少心里有个大概的数。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智能化做到够用就行

银河OS系统支持OTA升级,语音交互响应0.8秒,自动泊车成功率95%。没激光雷达,也没高算力芯片,但L2级辅助驾驶该有的功能都配了。AEB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这些,传感器用的是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的方案,稳定性据说还不错。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传统车企在智能化上确实保守,好处是少了些“测试版功能”的风险,坏处是宣传起来没那么炸裂。不过对于只想安安稳稳开车的人来说,这种策略或许更合适。

技术迭代还没停

米勒循环让热效率达到38%,这个数字已经接近部分混动系统的水平。燃油发动机的进化空间可能比想象中大,只是现在舆论焦点都在电池和电机上。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燃油车份额还占58.5%,销量同比涨了1.1%,轩逸和朗逸这些老车型月销持续破两万。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星越L在低线城市的占比超过六成,这个结构挺能说明问题。充电基础设施覆盖不均衡,购买力分层明显,使用场景多样化,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给了燃油车继续存在的空间。

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答案

采访过几位车主,放弃新能源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嫌充电麻烦,有人喜欢机械质感,有人就是算账算出来的结果。一位跑长途的师傅说得直白:“服务区充电要排队等位,我拉货赶时间真耗不起那功夫。”

吉利星越L年销14.62万台登顶燃油SUV榜首,这台13万起步的家用车凭什么在新能源浪潮中逆势突围-有驾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选择,本质上是使用场景和成本结构的匹配问题。城市代步选电车挺合理,经常跑长途或者充电不方便,燃油车的优势还在。星越L这台车卖得好,不代表燃油车全面逆袭,只是证明市场需求远比媒体讨论的复杂。

选车这事儿,还得看自己怎么用。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具体到每个人,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