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个奔驰V12的新闻,心里其实挺复杂的。你知道的,谁都不希望一台传奇就这么死在新排放标准的刀下,但又觉得厂方说的好像挺硬气——未来十年继续提供V12。我顿时就想象,马库斯·谢弗在台上,脸都没什么表情,只是一字一句,好像在告诉你:别指望我们因为个规矩就放弃老好戏。
昨天下班路上,听朋友说:奔驰还在坚持V12,真的假的?我其实没细想过,但这个坚持,背后暗藏的博弈,就像在吃着素菜时偷偷咬了一口牛肉。V12在欧洲的排放标准里,绝不算合规的菜,但奔驰就像在软硬兼施——硬,是在欧洲还要卖;软,是它怎么能保证后续还能提供产能。
估算一下,奔驰每年欧洲可能还会卖出3000到5000台带V12的车(样本不多,但估个区间)。你要知道欧洲排放越来越紧,V12制造成本其实不低。试想,车厂要在保证V12动力表现的同时让排放达标,这块蛋糕,像是在放风筝,要飞到哪里?我曾问过一线销售:你觉得,V12还能撑多久?答曰:得看奔驰怎么折腾,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断。但未来的V12,可能变得像限量版的蓝宝石,只留给特别少的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会不会觉得,奔驰调整策略,实际上是把燃油动力的最后堡垒迁到一些金字塔顶端的市场?比如中东、中国?他们的法规真的没那么激烈?去年我偶遇一位修理工,他叹了口气:欧洲都要环保先行,咱们那边还在用老油条。
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奔驰在开发新V8时,反复强调几乎完全符合欧7。我在想,开发一款新V8到底跟打仗差不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还要保证性能和排放都能达标。你说一台引擎,能像手机那样一键升级,直接变环保战士?我觉得未必,毕竟V8那块地盘还得留点燃油情怀。
另一点,我觉得可能没提,但十分重要:制造成本的差异。V12现在用的发动机,估算的制造成本,要比四缸插电混动高出大约3到4倍,就像你做一桌饭,原料越贵,端出来的菜也越奢华。这也是奔驰愿意继续坚持的理由——他们的客户,很多还看重巨大排量带来的震撼,毕竟一台V12,不只是动力,还是身份的象征。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一些主流市场,V12可能真的只剩传奇色彩?因为开发与制造成本太高,直接让它变成封存的宝贝?而在某些特定市场,比如中东豪华车或中国高端车市场,V12或许还能死而复生几年的时间。毕竟,豪车不就是给你特立独行、以及我有钱你没的那点情绪吗。
转念一想,奔驰严格说,V12生存还看运营成本吧。你知道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成本,大概在8-12元左右(实际根据变动),如果以1000公里为例,油费就在80到120元范围。算个心算优化,无论你怎么折腾,燃油成本其实也限制不了它太久——爆发一场情怀战役,或者稀有度策略,也许才是它的出路。
不过我在想,贵的车怎么让人心甘情愿买单?光有排量,还得有配套的血统和故事。不然,V12的存在就像那份故乡的味道——曾经的承诺,现在的奢望。
说到这,我突然发现,奔驰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V12续命?是不是除了市场情怀,更多是给品牌留一块情感的布料?毕竟你说,普通消费者对性能的敏感点逐渐模糊,但对身份感的需求却始终没变。
我还挺好奇,未来V12会不会变成一种定制版式的配置?就像你点一份特色牛排,只留一小块在豪车上炫耀?大部分车型会用上更轻、更环保的引擎,V12就只在拍卖场、私人定制中出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路线?
你觉得我说得有理有据吗?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厂商的一场豪赌?毕竟,汽车行业,永远在平衡技术变革和市场偏好两端。而我,每次开车,感受到那一瞬的动力流淌,心里小小的幸存感,总也无法彻底割舍。
(这段可能太碎了点,但想到这里,就像看旁边那台老车引擎盖上,好像还能感受到昔日的魅力——它还在那默默陪着我。)
未来别说,谁知道呢?也许我会在某天的回忆里,看到那台老V12轰鸣的影子。这个问题,留给你——你觉得,燃油车的暖心情怀,是不是也在跟时间赛跑?或者说,人类会不会最终用不着怦然心动的引擎了,只剩下电子的快速响应?我自己都不敢太肯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