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

想象一下:当你坐进理想汽车,只需说一句“找附近的充电站”,车辆就能像老司机般流畅规划路线、自主变道,甚至在复杂路口主动避让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这种宛如与人类司机对话的体验,背后正是理想汽车VLA(视觉-语言-动作)司机大模型的智慧内核。作为国内首家量产落地VLA技术的车企,理想通过三大创新模块构建了汽车的“认知大脑”,让驾驶从机械执行跃升至语义理解的新阶段。

一、三维空间感知:让车辆看懂世界

理想VLA的起点是V-Spatial空间编码器,它颠覆了传统依赖高精地图的感知模式。该模块融合激光雷达与多摄像头数据,通过自监督学习构建带语义标签的3D高斯空间模型。简单来说,系统不仅能识别障碍物是“车”或“人”,更能理解“右侧公交车即将起步”“左前方行人可能横穿”等场景逻辑。实测显示,其对异形障碍物(如载货三轮车、倒地路牌)的识别率提升40%,让车辆在无地图区域也能精准感知空间关系。

二、语言逻辑中枢:驾驶决策的“思考者”

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有驾

搭载理想自研MindGPT大模型的语言模块(L-Linguistic),如同为汽车植入逻辑推理能力。当导航指令“前方施工绕行”传入时,模型会结合交通规则数据库与实时场景特征,生成多步决策链:

1. 识别锥桶围挡区域

2. 预测对向来车轨迹

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有驾

3. 计算安全变道窗口

4. 输出“向右借道0.5米”的指令

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稀疏注意力与混合专家架构(MoE),这个22亿参数模型在英伟达Orin芯片上实现了10Hz响应速度(每秒决策10次),远超市面常见VLM模型3Hz的局限性。

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有驾

三、扩散式行为生成:预判未来的“老司机”

传统控制系统只能规划本车轨迹,而理想VLA的A-Action模块通过多模态扩散模型,同步预测周围车辆未来3秒的运动趋势。其工作原理类似“动态沙盘推演”:以当前场景为起点,生成数十条可能轨迹,再筛选最优解。例如在高速合流路口,系统会同时推算相邻车道车辆的加速意图,主动调整自车速度创造安全空档。经实测,该模型在匝道汇入、环岛通行等场景的通行效率提升30%,且乘坐舒适性接近人类司机水平。

工程突破:破解大模型上车难题

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有驾

为让VLA在车端流畅运行,理想创造了双重技术方案:

1. 算力优化:通过模型蒸馏技术,将22亿参数压缩至等效2亿激活参数,首次实现VLA在量产车规芯片的部署

2. 数据飞轮:构建“虚拟驾校”系统——利用世界模型仿真引擎,单日可生成30万公里极端场景训练数据(如暴雨夜间施工路段),加速模型迭代

2分钟快速提炼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核心是什么?-有驾

随着2025年7月英伟达Thor芯片的搭载,系统响应速度有望进一步压缩至50毫秒级,为城市NOA提供更强算力支持。

> 技术延伸:VLA的跨界启示

理想MindVLA的设计理念正推动具身智能发展。其扩散控制模块已被验证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例如在理想家庭服务机器人原型中,相同架构实现了“拿取冰箱第二层饮料”这类需空间理解的长链任务。这种“一脑多端”的技术路径,彰显了智能驾驶与通用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

从感知到认知的革命,理想VLA司机大模型重新定义了人车关系。当车辆真正理解“靠边停到便利店右侧”的语义指令,并自主完成避让、转向、泊入动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通往“人车共驾”新纪元的钥匙。随着更多车企加入VLA赛道,这场由理想点燃的认知革命,终将让每位用户享受到“说走就走”的智慧出行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