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AMG GT XX极限耐力赛狂刷5479公里,国产新势力如何迎战技术新高标?

说到电动车耐力赛这事儿,最近的奔驰AMG GT XX玩了一把“极限挑战”,直接把一众国产新势力甩出了好几条街,消息放出来都有点像是在给圈内打鸡血,刺激到谁谁都要添点力才行。

奔驰AMG GT XX极限耐力赛狂刷5479公里,国产新势力如何迎战技术新高标?-有驾

你看看,这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意大利Nardo赛道,奔驰这辆概念车一口气在24小时赛中跑了5479公里,不是吹的,这可是碾压式的数据啊。

一时间,整个车圈都盯着这个数字在打转,大家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这车到底怎么做到的?!

你不是觉得24小时耐力赛就是“无聊熬夜加速跑”吗?哪有那么简单。

其实在这比赛里没有哪一步是轻松的。

一车到底,中间只允许人换、车不能换,拼的是机体、充电、极端热管理,还有耐操的续航能力。

一句话,就算你技术再硬,哪怕只拿出来一项掉了链子,后果基本就是成绩直接砸锅,人都没脸上场。

还以为之前的纪录就够牛了?非也。

你们看,以前保时捷Taycan在2019年跑了3425公里,去年奔驰CLA狂奔了3717公里,小米YU7今年刚刚飙到3944公里。

刚缓过神来,小鹏P7又强势冲了个3961公里,车市就这态势,跟玩“谁主沉浮”似的,各家都来凑个热闹。

说实话,这些成绩已经是你追我赶,差距不大,大家都在极限边缘互相磕绊。

但说到底,还得看奔驰怎么一击致胜。

不得不感慨,这回奔驰直接祭出大招,5479公里的成绩简直不是在“赢”,而是在“屠榜”!

奔驰AMG GT XX极限耐力赛狂刷5479公里,国产新势力如何迎战技术新高标?-有驾

比小米和小鹏的纪录高出1500多公里。

你想啊,这中间的技术差异有多猛?

一出来,不光数据耀眼,连行业底线都快被生生拉高了。

你原以为这就结束了?其实根本不是。

它还是连续表现,奔驰这辆AMG GT XX可不是歇着等运气。

人家一鼓作气,连着干了7天13小时24分钟,总共刷了40075公里。

如果你数学还没拉胯,一算,平均每天跑5300公里,这稳定性简直得吹到国外去。

一天里最高记录5479公里,换算下来就是“绕地球一圈就这点功夫”。

你说车子能不能再卷了?

而且吧,要细看细节才发现,这车稳定得离谱,平均时速敢报299公里,最高充电功率直接顶到900kW。

听起来像玄幻,但是人家实打实跑出来了。

就算拿专业赛道车去比划,很多也望尘莫及。

可别忘了,这还是个概念车,离真正上路开两脚还是有点距离。

奔驰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你:咱家技术范儿就是这么硬,电动边界远远没封顶。

但朋友你仔细想一下,概念车这种东西吧,本质是秀肌肉,刷存在感。

和你家用的量产车不在一个级别,普通人要买,基本只能看看海报配点羡慕的表情包。

还是得说量产车才是真刀真枪,能惠及咱大众。

你看,小米小鹏那些成天在量产车领域干翻天,才是让老百姓真切享受到技术红利。

顺便提一句,雷军昨晚也转这个消息,评论出手就是“太强了,这个成绩有点变态,祝贺奔驰!”

话说回来,龙头企业间的互动,格局就在那里,雷总不嘴硬、不阴阳怪气,认认真真祝贺对方,谁看了不得点一波赞。

这种场景不就是圈里健康竞争的标配吗?

大家明面上坦诚认可,背后说不定就在悄悄记一笔:“你厉害,下次我更狠。”

这才是高手过招,既敬畏又进攻,把自己逼到更高。

其实我倒觉得这才是新势力们成长的秘籍,什么躲躲闪闪、避重就轻,都不是长久之计。

只有看到了对手厉害,自己才能死磕下去。

回过头说技术,这次奔驰打底用了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技术,这是什么概念?

这不就是国产新能源车最火的方案吗?

小鹏、小米、蔚来搞得热火朝天,现在全世界都跟着学,说明我国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挺靠谱。

你说奔驰虽然数据炸裂,但底子上和国内电动车其实殊途同归。

毕竟技术都有互通,关键是大家谁能把赛道变成日常生活。

话说回来,电动车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别说你没感受过。

以前一辆车续航能有1000公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现在三四千公里都能在规格表上见到。

几年功夫,行业像开了加速器,只能用“飞一般的进步”去形容。

谁能想到才過几年,市面上就要有量产车拼着4000公里去跑?

技术进步这块,完全让咱们这些科技宅们看得血脉喷张。

再说一句,电动车的未来实打实值得期待,不管是奔驰在秀场霸榜,还是国产新势力踏踏实实量产升级,都在给整个行业助力。

这种你追我赶的场面,是看得见的,好事。

奔驰AMG GT XX极限耐力赛狂刷5479公里,国产新势力如何迎战技术新高标?-有驾

其实要说今天的主角到底是谁,还真不好抉择,是奔驰的“展肌肉”,还是小米小鹏的“拼实用”?

各自有各自的亮点,反正咱最终图的就是一个整体行业蜕变,谁能让大家买车能安心、用着省心、多开几年少修几次,多远都敢跑,那才是真正赢了。

奔驰的极限突破和国产车的稳健发力,两边一碰撞,你会发现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都互相推动。

谁也不用妄自菲薄,也不用过分吹捧,都在用实力说话。

你看,奔驰的800V技术和碳化硅元件,基本成了趋势标配。

现在国内新车上市,不上这两样都觉得自己老旧。

可以说,全球电动车领域,技术方向正逐步覆盖和融合。

而且这场比赛不仅看谁快谁猛,更看谁能落地,谁能让路人都用得起。

刺刀见红的阶段过了,现在更多的是做扎实、做普惠,把概念变成产品,把实验室的玩意儿搬到工地上去。

奔驰这番操作是展现了顶级技术的边界,把“可能”变成“现在”。

小米小鹏则把理想变成现实,让人人都能用得爽。

说到底,未来的路还长,技术突破和普及都不能少。

一边是奔驰这样的老牌车企,不断刷新天花板,另一边则是国产新势力,每年都在把旗舰车型推到新高度。

行业的进步,离不开彼此间的较量、赞赏和学习。

其实咱们关注的不只是一辆车的狂飙,更是背后整个产业的链条兴衰,厂商能不能真正把高端技术变成大众福利;

量产车是不是能跑得更远、更快、更稳定;

是不是将来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这些才是牛掰的地方。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那又怎样,我买车还是只看价格”。

那可不一定。

技术的发展最终都会回归到实际体验,看着这些纪录被一个个刷新,意味着未来你买的每一辆车都有可能耐力再提升一大截。

持久战里的胜者究竟是谁,时间会证明,但行业的健康竞争和技术普及一定不会缺席。

你们说呢?

奔驰这次刷榜,是纯粹的秀肌肉,还是预示行业要变天?

评论区见。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