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迪整了个大活,一把子把自己的四个圈给薅了,推出了一个光秃秃的字母标新品牌AUDI。这操作,属于是经典的不装了,摊牌了。意思很明确,过去的那个“官车”奥迪,在电动车这个新牌桌上,好像有点不够看,索性开个小号,从头练起。结果新车E5 Sportback一上,半小时订单破万,数据看着挺唬人。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友们嘴上说着666,心里想的却是:“你这浓眉大眼的,不会又是来割韭菜的吧?”
讲真,大伙的疑虑,就跟夏天午后的雷阵雨一样,来得又急又密。核心就一个:你奥迪,一个传统豪华品牌,突然搞个“24个月速成班”造出来的电车,这玩意儿能靠谱吗?
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一个让所有老牌车企都头疼的“道诡异仙”式难题:在如今这个电车市场,你到底是该“修仙”还是该“修魔”?“修仙”,就是你德国人那套严谨到变态的研发流程,一个零件测试三年,一款车憋个五年,讲究一个根基扎实,渡劫飞升。但问题是,等你出关的时候,人家新势力孩子都上小学了,你连金丹还没结呢。
所以奥迪悟了,不能再修仙了,得修魔。24个月,在传统车企眼里,这哪是造车,这简直就是用压缩毛巾泡了台车出来。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奥迪官方的解释是,这是中德双方“高效协同”的结果。德国团队把设计稿发过来,上海团队连夜肝,肝完反馈回去,德国人早上起来一看,诶,活儿干完了,继续下一项。
这套说辞,听着天衣无缝,但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德国人终于承认自己搞不懂中国市场了,所以把智能化这块最头大的活儿,外包给了最懂中国人的中国团队。德方负责把奥迪那个味儿——也就是所谓的操控质感和造型——给拿捏住,确保这车开起来还像个奥迪。而中方团队,就负责把那些能让中国用户当场下单的“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大屏幕、智能语音、辅助驾驶,全部给你拉满。
这哪是什么“美美与共”,这根本就是“心态爆了”。我作为一个见过猪跑的中年人,一听24个月,第一反应不是牛逼,是坏了菜了。这背后藏着的是传统巨头对市场速度的极度恐惧。现在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是你把别人的蛋糕吃了,而是你要连桌子带人都给扬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在这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下,你慢一步,骨灰都给你扬了。所以,奥迪搞的不是“高效协同”,而是一场“闪电战”。目标不是造一辆完美的车,而是先造一辆能活下去的车。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第二个问题更致命:你这车,到底是个啥?是豪华车,还是智能车?过去几年,BBA的电车普遍给人的感觉就是“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它们努力想证明自己很智能,结果就像一个50岁的大叔非要跳“机你太美”,动作很努力,表情很尴尬。用户想要的是一个能刷抖音、能自己开的“移动任意门”,你给的是一个“真皮沙发配彩电”。
奥迪E5 Sportback显然是想打破这个魔咒。你看它的配置单:800V高压、宁德时代100度电池、770公里续航、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Momenta合作的端到端大模型辅助驾驶。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确实有点新势力的意思了。不装了,摊牌了,我有的你们也都有,而且我还便宜,23.59万起。就问你怕不怕?
但这里面有个特别拧巴的地方。奥迪最引以为傲的,是那个叫quattro的四驱系统。官方花了老大劲解释,说我们有采埃孚CDC减震、大陆空气悬挂、Brembo四活塞卡钳、285的后胎,刹停距离32.8米,典中典。这些东西,都是顶级好货,都是为了提升操控和安全。但问题是,这玩意儿给谁用啊?!
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老款奥迪的人,我太懂quattro的好了,雨雪天稳如老狗。可现在买电车的主力军,有多少人真的在乎这个?他们更关心的是,语音助手能不能克隆林志玲的声音,辅助驾驶能不能在堵车的时候让我安心摸鱼。说实话,现在上海这路况,堵得跟便秘一样,再好的操控也像给太监发了套顶级套...咳咳,跑题了。
奥迪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力深厚,金钟罩铁布衫练得炉火纯青,结果发现现在的江湖,大家比的都是谁的“雷电法王”技能放得更炫。于是他只能一边扎着马步,一边嘴里喊着“急急如律令”,试图证明自己内外兼修。这种感觉,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也是最玄学的问题:一个没有四环的奥迪,还是奥迪吗?
品牌这东西,尤其是豪华品牌,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它的发动机,是那个三叉星徽,它代表了一种“你成功了”的社会认同。特斯拉最值钱的不是它的自动驾驶,而是马斯克构建的那个“通往未来”的信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刹车、做工,他觉得你亵渎了他的神。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奥迪的四环,也承载了百年的历史和“科技突破启迪未来”的玄学光环。现在,你为了拥抱年轻人,把这四个圈给摘了,搞出一个干干净净的AUDI字母标。这操作,相当于一个道士为了传教,把道袍脱了换上西装,然后跟你说:“信我,我真的是道士。”
这就会造成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老用户觉得你背叛了传统,新用户觉得你就是个贴牌的新势力。上汽奥迪说,我们搞差异化,四环品牌守住豪华基本盘,AUDI新品牌开拓智能新市场。听起来很美好,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双引擎”,这是典型的“左右手互搏”。市场不是切蛋糕,你以为你能精准地把用户分成两拨,实际上用户只会觉得你精神分裂。今天你告诉我你的豪华基因深入骨髓,明天你又说你的智能体验遥遥领先。那我到底该信哪个你?
所以,你看,奥udi新品牌的“中国解法”,其实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系列更大胆的提问。它用24个月的极限研发,在回答“BBA的傲慢还能撑多久?”;它用一堆顶级的硬件,在回答“当智能成为标配,豪华还剩下什么?”;它用一个全新的品牌,在回答“当信仰的图腾被摘下,品牌价值还剩几分?”。
这背后,是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壮。一群还在用传真机的德国老铁,被逼着用中国速度,去打一场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巷战。他们唯一的武器,就是那个曾经让他们无比骄傲,但现在却可能成为负担的姓氏——奥迪。
最终,AUDI新品牌的解法,可能不是解开了什么题,而是把自己变成了题的一部分。一道关于“我是谁”的哲学大题。而这道题的答案,不在高管的PPT里,不在媒体的采访中,而在每一个愿意花二十多万,去赌一个“不带环的奥迪”的消费者手里。
但能过,就是能过。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