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次深圳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秒没”的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补贴政策,普通人想要参与,居然得拼手速,还能被黄牛钻了空子? 这到底是咱们的线上服务太前卫,还是把群众整成了网络秒杀老手?咱就说,这补贴怎么就成了个“抢红包”似的游戏了?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首先啊,补贴政策嘛,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想让大家把旧车换新车,推动消费,促进环保,这都是实打实的利民大方向,咱不黑它的初衷。可落到执行层面上,就变了味儿。本来汽车是大件消费,你说是买白菜还是拿快递,拼手速抢都说得过去,咱一个几万块的补贴弄成“秒杀”,合理吗?你说这不是添乱吗。
再说,现在这网上申报都智能化了吧,结果谁也没想到,人多手快,黄牛又盯上了。你正儿八经的老百姓,天天上班累成狗,按通知掐着点登录“深圳汽车置换更新”小程序,结果还没填上信息,补贴就没影了。7秒内结束战斗,堪比春运抢火车票!你要是网络卡点慢点,手里还抱着孩子,估计每次点进去都得被“请明天再来”气个半死。公平吗?一个本该普惠的政策,现在咋就成了技术党的“游戏场”呢?
我就问一句,咱们政策设计的时候,有没有设身处地琢磨过:“大多数普通人有能力天天拼手速,跟黄牛干吗?那群黄牛一个Python脚本伺候着,啥自动填表、定时提交,手动的哪搁得住人家自动化?”你是不是让大家都当一周IT男,练个码农手速才能拿到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再看这黄牛现象,咋就总有黄牛的市场呢?这还不是因为规则有漏洞、执行没到位?说白了你不把审批做成这种“先到先得”、全靠手速的模式,谁会找黄牛啊?此时此刻,咱老百姓脸上三个大字——被迫卷。你有经济实力、买车换车的心情,没技术,不会抢,还得多花钱买作弊,活脱脱被时代抛下的那批人。咱们“数字中国”,得让人觉得幸福啊,不能把大家整成苦行僧啊!
深圳市商务局倒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热度的。你看,这次还特地出来回应,说“我们按程序在追加补贴预算”,“大家提交的材料都保障得到补贴”,还限制单日额度,搞“时序性、均衡性”……话是漂亮,逻辑自洽,但你这是按财政发工资,还是搞秒杀拼多多?咱问一句:有没有比这更优雅的发放方式?
其实很简单嘛,你为啥不搞一个排队制?或者实行预约制,有资格的按照条件先后顺序等通知。甚至抽签都比拼手速强。既然大家都符合条件,谁先谁后又不影响车子买回家,“先抢先得”这套互联网逻辑,根本没有合理性。说真的,把群众引导成程序员,天天研究脚本抢补贴,这社会哪还能安心搞创新、忙工作?
还有个问题特别尴尬,“代抢资格”已经成了明码标价的灰色市场。你搞得官方小程序满是技术门槛,黄牛自然神通广大,帮你手动自动一条龙服务,把国家补贴硬生生变成他们的生财之道。你说好笑不好笑?补贴羊毛,本来该老百姓薅,最后都让黄牛撸走了。新一轮“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政策没给底层点实实在在的便利,群众还得忍气吞声被搅混水。
再看看政府的应对,老老实实说,我觉得挺机械。除了封IP、加接口密钥、实名验证,官方就是不停提醒“请勿相信代抢”。但效果呢?黄牛还是活蹦乱跳。你把门槛抬高得越高,黄牛越兴奋,因为“只要门槛不等于100%挡住老百姓,黄牛就会有市场差价”。你强化风控,黄牛就升级脚本,比拼的不是公平,是谁更离谱。我看这事,根儿上就应该反思设计——当大家普遍“拼不到”、资源被几分之一人分食,是不是该换种方式了?歌颂什么优先公平、公开透明,不如给百姓实际操作门槛降一降。
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补贴额度设置。你说一百万预算,每天批200万元出去,全深圳几百万人口、车主十一万人挤破头,这预算能不见底?再追加点预算也多撑不几天,说白了,这杯水车薪让大家抢得更焦虑,鸡肋感满满。政策热,群众冷静,热闹的是网上申领,迷茫的是没领到手的真老百姓。
有时候我在想,“补贴”到底是不是只有精英能领到的“奖励”?可等政策的真正对象是广大的中坚消费者,是他们支撑新旧汽车市场和环保目标,你却用一道道技术障碍,把人全堵在门外。最终效果是:大家对政策的信任和热情持续耗散,官方本意不成,群众还憋着一肚子气。而本来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购车市场的好事,弄成了一个全民“互联网抢购活动”,丢了初心,变了味道。
车主Mac拒绝找黄牛,说“不能把这个环境搞坏”,他的心态代表的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善良——不愿意卷、不想钻空子、相信体制会改善。可咱们群众的善良和愿望能敌得过这道天天升级的技术大门吗?那些信了“下一轮会更好”的人,别到最后,人心也被一点点消耗掉了。
最后,咱们真的该问一句——数字化政务和民生政策,是让群众“动动手指”解决繁琐,还是让群众练出赛博枪手的手速和耐心?每一次类似的政策都会被黄牛钻空子,就说明这套系统大致设计出了问题。补贴本来是让人获得实惠,不该拼速度、拼技术,更不能被黄牛包场。信息化的手段本质是公平高效,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和不平等。
希望决策者们能真看看社会底层的实际需求,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政务生态,忘了咱老百姓的“接地气”——正常人用得上、用得明白、领得到,这才是“一线为民”的最高境界。下次政策再“秒没”,不知还有多少民心会“秒凉”?这问题,值得咱们每个人再细思一层。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