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

讲真,四川瓦屋山那个两千多万的停车费,我第一时间看到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你以为这是系统bug?是程序员代码写错了位数?坏了菜了,格局小了兄弟。这不是bug,这是一场行为艺术,是一次来自未来的预告片,是整个新势力车圈乃至所有智能汽车厂商,憋在心里不敢说的终极梦想,被一个四川山沟沟里的第三方收费道场,一把子给捅破了。

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有驾

这事儿,它一点都不好笑,甚至可以说有点恐怖。为什么?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又假装看不见的真相:当汽车被定义为“智能移动终端”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再是你的资产,而是车企持续向你收费的“移动钱包”。你买的不是一辆车,你只是买了一张通往无尽付费DLC地狱的门票。那个显示着两千多万的屏幕,不是故障,而是开悟了,是得道飞升了,是提前把未来三十年需要从你身上榨取的ARPPU值,一次性、赤裸裸地拍在了你脸上。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来看现在车企都在干什么?不务正业。一个个不好好造车,天天在那儿整些花里胡哨的。今天我这个大模型接入了,明天我那个智能座舱能打游戏了,后天我这个自动驾驶能自己找车位了。你以为这些是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福音?别天真了。这些功能的本质,都是在为未来的收费模式做基建。它们就像一张巨大的、用代码编织的网,一点点把你包裹起来,让你习惯它、依赖它,直到有一天,屏幕上弹出一个窗口:“尊敬的用户,您的‘一键躺平’功能已试用结束,续费包年998,即可解锁全部睡姿。”

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有驾

你看,这个逻辑和瓦屋山的收费系统是不是一模一样?一开始让你免费停,或者收个很便宜的价格,让你觉得“诶,不错哦”。等你停进去了,依赖这个位置了,好戏就开场了。今天告诉你系统升级,明天告诉你节假日要动态调价,后天直接给你来个两千万,还贴心地给你减了五块钱停车券。这五块钱的优惠券,简直就是典中典,充满了赛博朋克式的黑色幽默,它不是优惠,而是一种嘲讽,一种来自上帝视角的怜悯,仿佛在说:“看,我对你这个凡人已经够仁慈了。”

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有驾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也短暂拥有过某著名电动爹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以前的车,买回来就是我的,我想怎么开怎么开,想怎么改怎么改,它就是一个工具。现在的车呢?你买了它,但你感觉它不完全属于你。它的数据在云端,它的功能靠OTA,它的很多性能需要你付费订阅才能解锁。它更像是一个披着汽车外壳的手机,而车企就是那个运营商。座椅加热可以按月付,后轮转向可以按年买,加速性能可以按次解锁。妈的,烦不烦啊!这不就是把用户当成修仙小说里的炉鼎,随时随地准备采补一下你的钱包真气吗?

这个逻辑往下推,就是现在车圈最流行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为什么价格战打得那么凶?二三十万的车,配置堆得比天高,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航母的弹射器都给你装上。真的是为了让利消费者吗?当然不是。低价只是入口,是获客成本。真正的战场在后面,在那个由数据、软件和服务构成的生态闭环里。先把桌子掀了,用一个你无法拒绝的价格把你骗进来,然后关上门,慢慢炮制。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些新玩家,就是连桌子上的蜡D烛都没放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态?不存在的。

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阴谋论者,把一个简单的系统BUG上升到了行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但讲真,你不觉得这样才比较刺激吗?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品牌玄学的存在。有些品牌的用户,你是没办法用这套逻辑去说服他们的。比如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说,你的车很多价值都在那个标上。他会告诉你,你不懂,这是一种传承。你跟一个特斯拉的拥趸说,FSD的本质是让你花钱当小白鼠。他会告诉你,这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做贡献。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的需求不是性价比,而是维护自己的信仰。所以这个两千万的停车费,对于一个普通的四川游客来说是离谱,但如果停的是一辆特别版的库里南,车主说不定还会觉得,这个价格,才配得上我的车。

瓦屋山两千万停车费不是BUG,而是所有智能车主的未来账单-有驾

所以,瓦屋山这个停车场,它根本不懂用户分层,不懂品牌信仰,上来就搞无差别攻击,属于业务能力不过关。它应该学习一下,如何用一套精密的算法,判断出这辆车背后的人,是“信徒”还是“路人”。对信徒,两千万后面可以再加两个零,那叫“信仰充值”;对路人,显示个二十块,那叫“普度众生”。这才是未来智能收费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说真的,我最近在想,与其研究这些,不如去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把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都摆整齐,那才是真正的社会难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两千多万的停车费,到底是怎么回事?景区说不是他们的,第三方说系统坏了,车主也早早开车走了,留下了一地鸡毛。但真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像一个压缩毛巾,被舆论的热水一泡,瞬间膨胀开来,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汽车消费的全貌。所有的技术名词,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最终都会被折算成一行行冰冷的数字,出现在你的支付账单上。

所以说,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就不在什么激光雷达或者纯视觉方案里,也不在特斯拉或者华为,而在瓦屋山这个停车场的收费系统里。它用一种近乎于“道诡异仙”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商业模式的终极形态。它已经修仙成功,飞升了。而我们,还在这凡间讨论什么叫用户体验。

格局,还是太小了。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