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开车的朋友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的爱车可能就是一点小刮小蹭,或者某个仪表盘上的小灯亮了,怀着对“原厂品质”的信任,把车开进了窗明几净、服务周到的4S店。
本以为是找个专业的医生给车子做个“小手术”,结果,服务顾问拿着一份长长的报价单,面带微笑地告诉你,这个部件建议整体更换,那个总成最好也换成新的。
您心里可能就犯了嘀咕,明明感觉就是个小毛病,怎么到了这里就非得“开膛破肚”、“更换器官”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售后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而无奈的变革。
曾几何时,4S店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卖车是利润的大头,甚至一些热门车型还需要加价才能提到车。
但今时不同往日,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用“白热化”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保守了。
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品质和设计都上来了,价格还特别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而来,新的品牌、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把传统燃油车的价格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
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很多4S店卖一台新车,别说赚钱了,不赔钱就已经烧高香了。
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全国超过半数的汽车经销商在新车销售环节处于亏损或者勉强持平的状态。
这下子,压力就完全转移到了售后服务这块。
过去,售后是锦上添花,是卖车之后的补充收入;而现在,它成了整个4S店赖以生存的命脉,是利润的核心支柱。
既然要靠售后赚钱,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让利润最大化呢?
在这样的经营压力下,一条看似最高效的路径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那就是从“精于维修”转向“乐于更换”。
为什么说“更换”比“维修”更受青睐?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经济账,这其中的门道一下子就清楚了。
我们先看“维修”这条路。
假设您的车门被别的车蹭了一道比较深的划痕,但没有严重变形。
如果选择维修,整个流程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需要钣金师傅出马,用专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感,一点一点地把凹陷敲平,这活儿没有个十年八年的经验积累,很难做得平整如初。
然后是刮腻子、打磨,要做到表面绝对光滑。
接着送进无尘烤漆房,由调漆师傅根据您车子的老化程度,精准地调配颜色,再进行喷涂和烘烤。
最后还要抛光,消除新旧漆面之间的接口。
这一整套工序下来,既考验技术,又耗费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两三天。
对于4S店来说,这其中的成本很高: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工资自然不低;占用了工位和设备,时间成本也摆在那里。
但最终收费的时候,工时费却很难定得太高,毕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手艺活儿的价值是有限的。
更麻烦的是,维修存在不确定性。
万一喷出来的漆有色差,或者过了一段时间腻子开裂了,顾客找回来,4S店就得承担责任,免费返工,还得陪着笑脸,弄不好还会引来投诉,简直是吃力不讨好的买卖。
再来看看“更换”这条路。
同样是这扇被划伤的车门,4S店的服务顾问可能会告诉您:“先生/女士,这个伤得比较重,修复的话后期可能会有隐患,为了保证质量和美观,我们建议您直接更换一扇原厂新门。”如果您是走保险,可能觉得无所谓,反正不是自己掏钱。
但对于4S店来说,这笔生意就太划算了。
首先,换一扇门的技术难度远低于钣金喷漆,一个熟练的年轻技工,按照标准流程拆下旧门,装上新门,可能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工时费照样收。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利润来源——配件差价。
一扇原厂车门的采购成本可能只要两千元,但在给您的报价单上,它的价格可能就是三千元甚至更高。
这一买一卖之间,上千元的纯利润就轻松到手了。
而且,换上的是全新的原厂件,不存在色差问题,质量稳定,顾客用着也放心,几乎不会有返修的风险。
总结一下就是:利润高、速度快、风险低。
如果您是4S店的经营者,面对这两种选择,您会倾向于哪一种呢?
答案显而易见。
在“利润至上”的驱动下,整个行业的风向就变了。
4S店的业务重心,从解决疑难杂症,变成了高效的“换件流水线”。
这种转变直接导致了一个令人惋惜的现象:那些真正有技术、有经验、能通过声音和手感判断故障所在的老师傅们,在4S店体系内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他们的“绝活”在“只换不修”的模式下,变得无用武之地。
4S店会觉得,我花高薪聘请你,结果你干的活儿和一个刚毕业的学徒差不多,都是拆螺丝、装配件,那我为什么不选择成本更低的年轻员工呢?
于是,降薪、边缘化,甚至直接淘汰,成了这些老师傅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那么,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去哪里了呢?
他们并没有消失。
很多人走出了光鲜的4S店,在城市里的汽配城或者街边巷口,开起了自己的修理厂。
他们的招牌上可能写着“专修某某品牌变速箱”、“发动机疑难杂症处理”,他们靠的就是在4S店里被“嫌弃”的那身真本事。
你4S店不是只换不修吗?
那正好,那些想修不想换、追求性价比的客户,自然就流向了他们这里。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分工:4S店的车间里,升降机上停着的车大多在进行更换保险杠、大灯、车门等“大件”作业;而在那些不起眼的修理铺里,师傅们却在精细地焊接一个断裂的支架,或者拆解一个复杂的变速箱阀体进行修复。
因此,作为普通的车主,我们心里需要有一杆秤。
这并不是说4S店就一无是处,在原厂配件的渠道保障、针对特定品牌的专用诊断设备以及处理保修期内的索赔等方面,它们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当我们把车开进4S店,面对一份高昂的更换报价单时,不妨多留一个心眼。
特别是当车辆已经过了保修期,或者需要自费修理时,完全可以多问一句:“师傅,这个部件真的完全没有修复的可能了吗?”如果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必须更换,而且费用不菲,那么把车开出来,到外面找一家口碑好的独立修理厂,听听第二种意见,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的需求场景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唯一的方案。
毕竟,我们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都不应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明不白地成为别人利润报表上的一串数字。
了解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才能让我们在爱车需要“看病”时,做一个更从容、更明智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