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迪推出了一款新的纯电动车,官方名称是奥迪Q5 e-tron Sportback,定价在二十多万到三十多万之间。
这款车上市前后,在宣传上花了很大力气,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它和奥迪家族里性能最强的燃油旅行车RS6联系在一起,强调它的操控性能。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一台看起来主打家用和舒适的电动车,为什么要硬往性能跑车的路子上靠呢?
这到底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它真的像宣传中说的那样,既能舒舒服服地坐,又能痛痛快快地开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款车,看看它到底值不值得大家关注。
首先,从购买体验上说,这款车就给消费者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它的选装配置上。
现在很多车企都喜欢提供丰富的选装包,让车主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车辆,这本是好事。
但奥迪在这款车上的做法,却显得有些不够灵活,甚至可以说是“强买强卖”。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这台车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配置,叫做智能调光天幕。
这个功能很实用,在夏天太阳毒辣的时候,天窗玻璃可以一键变暗,几乎能完全隔绝阳光和热量,比传统的遮阳帘效果好得多。
然而,如果你想拥有这个功能,对不起,不能单独选。
你必须购买一个价值一万五千元的选装包,里面除了这个天幕,还捆绑了电吸门、主驾驶位的电动门、迎宾灯语和矩阵式LED大灯。
更让人无奈的是,售价最低的那个版本,连选这个包的资格都没有。
这就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为难,可能我只是单纯想要一个能隔热的天窗,但却不得不为那些自己并不需要的花哨功能额外买单,这种感觉并不好。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另一个关键的选装包上。
这款车提供了一套非常高级的底盘硬件,包括空气悬挂、CDC自适应减震系统和后轮转向技术。
这套组合能极大地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价值两万五千元。
按理说,这是提升驾乘体验的核心配置,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选装。
但是,奥迪又附加了一个条件:你必须同时再花三千五百元,把轮毂从19英寸升级到20英寸。
虽然平心而论,三千五百块换来四个更大的轮毂和一套名牌刹车卡钳,性价比非常高,而且20英寸的轮毂确实更好看。
但这种强制捆绑的逻辑,在同价位的竞争对手中是很少见的。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奥迪的工程师在进行底盘调校的时候,只针对20英寸的轮毂做了适配,而没有考虑19英寸轮毂的状态吗?
这种做法无疑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也让一部分追求极致舒适性(小尺寸轮毂通常胎壁更厚,滤震更好)的潜在客户感到失望。
抛开这些让人纠结的选装策略不谈,当我们真正坐进这台车,尤其是坐到后排时,之前的那些不满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奥迪目前所有的车型里,这台Q5 e-tron Sportback的后排舒适度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首先,车内的用料很扎实,大面积使用了类似翻毛皮的环保材质和织物,无论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都给人一种很温馨、很有质感的感觉,而且新车异味控制得非常好。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它的后排座椅坐垫长度非常可观,达到了接近50厘米,能够对大腿提供完整的支撑。
熟悉奥迪的朋友可能知道,以往不少奥迪车型都因为后排坐垫偏短而被戏称为“小板凳”,长时间乘坐容易疲劳。
而在这款车上,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当车辆行驶起来,后排的乘坐体验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车辆的隔音降噪水平非常出色,现在二十万级别的新能源车普遍会使用前后双层夹胶玻璃来提升静谧性,但这台奥迪的整体隔音表现,更像是向三十多万甚至更高级别的豪华车看齐。
即使有大货车在旁边呼啸而过,传递到车厢内的噪音也相当有限。
而那套选装的空气悬挂和自适应减震系统,更是将舒适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经过路面接缝或者减速带时,你只会听到悬挂系统发出一声沉稳的“duang”的闷响,车身几乎没有多余的晃动和起伏,整个动作处理得非常干脆利落,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悬浮感”。
这种感觉和一些人所说的“坐船”完全不同,它在隔绝路面颠簸的同时,依然保持了车身的稳定,不会让人有忽忽悠悠想晕车的感觉。
更有趣的是,得益于后轮转向技术的加入,车辆在转弯时,车尾的动态非常灵活且稳定,不会有被甩出去的感觉。
这使得后排乘客能够很好地预判车辆的行驶轨迹,大大降低了因驾驶员激烈操作而产生的恐惧感和不适感,这种体验在很多强调运动性的车型上都难以找到。
然而,这台车的“分裂”之处在于,前排驾驶位的感受和后排简直是两个世界。
当后排乘客沉浸在安逸舒适的氛围中时,驾驶员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从方向盘和底盘传递上来的各种细碎振动。
无论是在哪种驾驶模式下,这种路感都始终存在。
从好的方面想,这能让驾驶员更好地感知路面状况和轮胎抓地力,符合奥迪一直以来强调的“操控感”。
可是,这台车的转向手感却并不那么“运动”。
方向盘在中间位置存在一定的虚位,车头的响应算不上敏捷。
而当你转动方向盘的角度变大时,手感又会变得沉重起来,并且能明显感觉到后轮转向系统在介入,帮助车身更灵活地转弯。
这种调校在日常城市驾驶中非常讨巧,比如掉头或者停车入位会变得异常轻松,高速行驶时变道也显得格外沉稳。
但如果你想在山路上激烈驾驶,这套系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笨重的车身(超过2.2吨)和不算精准的转向会不断提醒你,这并非它的主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台车开起来毫无乐趣。
恰恰相反,它在动力和刹车方面的调校堪称典范。
它的加速踏板响应非常线性,既不像某些电动车那样一点就窜,让人精神紧张,也不像一些模仿燃油车的电动车那样有明显的延迟。
在起步阶段,动力输出平顺而柔和,但只要你稍微深踩一些,强大的动力就会瞬间涌现,带来类似大排量燃油车降挡加速时的推背感,这种感觉非常爽快,也很有乐趣。
刹车踏板的脚感同样出色,踩多少就有多少制动力,给人很强的信心。
所以,如果你忽略掉那略带模糊的转向,专注于控制加速踏板,这台车完全可以成为一台“直线加速神器”。
它更像是一台动力储备充足、适合长途巡航的豪华GT跑车,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开得很快,而不是一台引诱你去劈弯攻山的纯粹运动机器。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非常关键的事实。
有专业媒体在将这台奥迪Q5 e-tron Sportback和国产的智己L6升起来进行对比后发现,两台车的底盘结构,包括铝合金副车架、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挂形式以及电机的布局,都惊人地相似。
这背后揭示了一个事实:奥迪这款新车,深度使用了其中国合作伙伴(上汽集团)的技术平台和供应链。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最终反映在了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售价上。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硬件层面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消费者多付出的那几万甚至更多的差价,到底是在为什么买单?
是为了奥迪品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调校功底和经验?
是为了那个闪亮的四环标志所带来的品牌价值?
还是为了这套更具辨识度的外观设计?
在一个技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时代,当“看不见”的软实力需要用真金白银来衡量时,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还能否像以往那样耀眼,这恐怕是奥迪以及所有面临转型压力的老牌车企,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