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万跌到7万,荣威i6MAXEV真香还是无奈?新能源价格战背后真相

最近逛新能源市场的朋友,估计都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少纯电车型在疯狂“跳水”。有的降三五万已经不稀奇,甚至直接腰斩的也有。

我前几天刷到一个终端报价,差点以为是二手车:荣威 i6 MAX EV,从原来十五六万的定价,居然能谈到七万多落地。要知道,这车在 2022 年上市的时候,可是挂着 15.28-25.98 万的官方指导价。

从15万跌到7万,荣威i6MAXEV真香还是无奈?新能源价格战背后真相-有驾

那问题就来了——这车是不是“真香”,还是说背后有不得不降的无奈?今天我们就仔细掰扯一下。

一、荣威 i6 MAX EV,其实就是“油改电”

这款车的来历,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它就是燃油版荣威 i6 的纯电版本,简单理解,就是“油改电”。

优点很明显:

• 造型不用重新设计,整体和燃油版相似,看上去运动感还在;

• 成本低,所以降价空间大。

缺点同样明显:

• 平台不是为电车打造的,空间利用率一般;

• 电池布置和散热不如纯电平台,后期性能优化有限。

说白了,这类车更像是厂家过渡阶段的产物。早几年新能源车刚兴起时,“油改电”还算主流。但到了 2025 年,市场上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挑剔:买电车就要纯电平台,智能化和续航体验得跟上。荣威 i6 MAX EV 在这点上就吃亏了。

二、价格腰斩的背后:产品力和市场需求的错位

从15万跌到7万,荣威i6MAXEV真香还是无奈?新能源价格战背后真相-有驾

荣威 i6 MAX EV 最初的定价,15 万起步,顶配接近 26 万。在当时这个价位,你可以买到一台合资中型 SUV,比如本田 CR-V 燃油版,也能选不少国产中大型轿车。

而这台车的产品力,放到那个价位里,真心不算出彩:

• 续航:官方数据 400-605km,看上去还行。但要注意,它是单电机驱动,电池能量密度和效率都比较普通,实际开下来大概率打折扣。特别是 605km 续航的版本,价格超过 16 万,和主流纯电竞品对比就没啥优势。

• 动力:全系单电机,动力表现偏平庸,零百加速、推背感谈不上亮点。

• 智能化:内饰配了个 14.3 英寸大屏,但只有中高配才搭载完整的车机系统。智驾辅助基本没有,全系只给定速巡航和倒车影像,放在 2025 年,简直和主流脱节。

• 空间:长宽高 4722/1835/1493mm,轴距 2715mm,参数不算小,但因为是油改电,后排地台突起比较明显,空间体验一般。

所以,当初它的“身价”和产品力是错位的。销量上不去,就只能靠降价清库存。

三、7 万多的荣威 i6 MAX EV,还值得买吗?

从15万跌到7万,荣威i6MAXEV真香还是无奈?新能源价格战背后真相-有驾

话说回来,现在降到七万多,买来是不是就真香了?我觉得要分人群:

1. 家里有第二辆车需求的人

如果你手里已经有一台燃油车,平时上下班代步、接送孩子,七万多拿下这台电车,纯电续航 400 公里以上,日常城市代步完全够用。成本低,充电方便,那确实挺划算。

2. 追求性价比的人

同样七八万,现在能买到的电动车,要么是小型纯电(A0 级,比如五菱缤果),要么是微型车。而 i6 MAX EV 的尺寸在紧凑级以上,空间和舒适性直接碾压,哪怕配置差点,也算补上了短板。

3. 想要长期用的人

如果打算开 6-8 年甚至更久,那得慎重考虑。因为这车的电池技术不是最新的,后期衰减速度、二手车保值率,都存在隐忧。加上智能化水平落后,越开越显得“老旧”。

所以,这车适合“短期代步+低价入手”的用户,但不太适合追求长远价值的人。

四、对比一下市场上同价位的选择

为了更直观,我简单列几个 7-10 万价位的新能源车:

• 比亚迪海豚:8-12 万,e 平台 3.0 打造,智能化和能耗更优秀,但尺寸小一圈。

• 零跑 T03:7-9 万,微型车,城市代步没问题,但空间太小,长途体验差。

• 吉利几何 E 萌趣版:7 万多,主打小车市场,设计年轻化,续航比荣威低。

对比下来,荣威 i6 MAX EV 的优势在于:车身大、空间够用,看上去像“正经轿车”。劣势就是智能化和动力一般,平台技术偏旧。

从15万跌到7万,荣威i6MAXEV真香还是无奈?新能源价格战背后真相-有驾

五、我个人的判断

荣威 i6 MAX EV 的大幅降价,本质上是市场淘汰的过程。厂家清库存,消费者能捡到便宜,这是双向博弈的结果。

但要认清一点:它不是为了长期竞争而存在的车型,而是油改电时代的“尾声产品”。

如果你买它来作为过渡车,用个三五年,不追求保值,那确实能省钱;但要是想指望它陪你 7-8 年,还能有个不错的二手价格,那可能要失望。

总结

新能源车的价格战进入深水区,荣威 i6 MAX EV 从 15 万跌到 7 万,是一个很典型的信号:

• 油改电产品,竞争力不足,只能靠降价清仓;

• 真正能长久立足市场的,还是那些基于纯电平台开发、智能化和续航兼顾的车型。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价格跳水短期是好事,你能用低价买到更大的车;但长期看,还是要看准平台和技术,别贪便宜买回来,几年后发现卖不掉,也用得不顺心。

一句话:这车适合“临时凑合”,但不是“长期伴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