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停着一辆“仿某系轿车”,车身还闪着雨后水汽,贴牌的标识在晚上路灯下有点羞涩。旁边的电线杆子上,某品牌汽车的广告正讲着“智能驾控”的伟大梦想。广告上的车轮正飞驰泥泞,实际路上的车却安静排着队,像一群等待身份确认的陌生人。
如果你是那个试图在车门边抽烟的“自主品牌工程师”,会不会偶尔问自己:“这辆车到底属于谁的文化?我造的产品里,有多少自己的故事?”毕竟,“中国制造”的汽车每迈出一步,不只是零部件的拼装,还要揉进一层厚厚的身份焦虑,和一点点民族期待。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数据面前总是耀眼得有几分冷酷。2025年,产销双超三千万,摩肩接踵的铁皮流动在城市与乡村,每一辆都有编号、有家庭、有旅途。但在世界汽车文化的大戏里,这三千万台“主角”,剧情还在追赶、模仿、变通的路上。中国的汽车文化,还没能像德国的严谨、美国的霸气、日本的精雕细琢那样,让人一提就心生画面。而更多时候,我们的自主品牌被当成配角,永远在学着其他演员的动作。
汽车文化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派头。什么车标故事、设计理念、赛事、车友会,搞展览、写杂志、谈车名趣事,表面上都挺热闹。但决胜还是在——你造出来的东西里,能不能让人心甘情愿给你多付几万块,只因为认同你背后的精神。这种认同感,不是涂点新漆、搞个新广告就能培养出来的。于是,“汽车是流动的风景线”成了口号,实际上多数人买车只关心空间大不大、性价比高不高、修起来费不费钱。
中国汽车文化两大标签,不痛不痒,一是尚未形成系统认同,二是在工业体系内还是“幼稚行业”。所谓幼稚,并不是说国产车都不会跑,而是——在全球品牌竞争、技术创新、消费者认同这几个战场上,还在练兵,没到拼刺刀的地步。国际上的老牌车企,不但卖车,还卖故事、卖文化、卖身份感。比如日本车的“可靠耐用+精致小巧”,已经到了你不用多解释,大家一提就点头的程度。而中国呢?我们的自主品牌,常常在一张设计稿和一个海外技术顾问之间摇摆,文化气势还得靠大流量广告和社交媒体营销加成。
这事儿不是单靠一批“爱国情怀”就能扛起来。没有文化,商业无从壮大;没有文化,消费就缺少品位。国产汽车不缺驾驶人,缺的是让人自觉为“车的身份”买单的动力。全中国五个司机里,四个是“实用主义者”,剩下一个可能在拿首款国产纯电跑车的钥匙自拍。说到认同感,拼的不是发动机缸数,也不是屏幕有多大,而是你能不能让全球用户相信,“中国车就是有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而这个气质,得靠时间慢慢磨,也得靠一代代技术、设计、服务、故事去浇灌。
黑色幽默,在这事儿里其实无处不在。比如厂里的老工程师常说,中国车的“民族性”,像是强行往小轿车里加个大鼓,隔音还不得劲——既想高歌中国速度,又怕吵着隔壁老外的美学标准。搞展览、办论坛、建博物馆,套路都学标准动作,一出新品发布会就拼谁更像欧洲,谁的座椅仿得像高端,但等到用户调侃:“国产车是你妈让你买的,不是你想买的。”这个反差,只能苦笑;毕竟,我们的汽车文化还在成长,认同也还在路上。
那怎么破?答案再简单不过:打造属于中国人的汽车文化平台,推动国产汽车从量变到质变,从“堆积木”到“造自我”。不止要拼技术、拼规模,还要拼谁能把车做成一种会被记住、有辨识度的符号。你可以说这是“软实力的升级大战”,但本质是用故事、服务、体验、设计把车的生命延展到用户的生活里。于是1980年那场“中国汽车文化大会”,大张旗鼓要把这个产业拉起来,宣称要发掘每一款自主车的文化内核,让产品有家国认同、用户有圈层归属,厂商有技术底气。想法挺好,现实吗?估计半数工程师在心里还是说:“先别给我谈情怀,燃油标定走完了吗?”
说到底,幼稚工业理论是保护本土产业的“奶瓶理论”。保护是必须的,没人希望刚出厂的国产小车被国际巨头一脚踹回绘图板。但再保护十年,也必须“逼生”自己的文化——否则永远只能做别人的副本,现实也只会让人一遍遍重复“自主”与“被动”的循环。真正的汽车文化,是要能让中产无怨无悔为纯国产品牌站台,为中国自动驾驶系统点赞甚至吐槽三连,甚至愿意跟朋友讨论国产车型的设计哲学而非只讨论“三大件质量靠不靠谱”。
这里说说自己的偏见:汽车文化不是堆砌,而是生长。所谓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民族性,不是开会挂在墙上,而是要在每一辆车的日常里,体现在驾驶的愉悦、发展的希望、品牌的自信。可惜现实里,文化建设总喜欢从海报到标语搞一轮“大招”,很少真的去问用户:你为什么喜欢这辆国产车?是因为“广告打得好”,还是“用了半个月,发现开着像自己”?工程师能不能有选择权,消费者愿不愿有身份认同,这可能是本土文化能否壮大的根本。
汽车是流动的家,也是民族工业的诗。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汽车里找到一点“时代感”、一点“创新感”、甚至一点“民族感”?或者我们,将来会不会真正有一天,把“国产车”当成一种值得骄傲的文化标签,而不只是便宜、实用的交通工具?如果有一天,在某个街角,你看到一群车主在讨论国产车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只是在砍价、比配置、刷油耗,也许那一天,中国汽车的软实力才算真正扎根了。
你认为,中国汽车文化的“民族性”与“认同感”,该怎么在全球化语境下突破?工业保护是不是最终的温床,还是一时的陪练?在汽车的进步与社会认同之间,你会站在哪一边?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