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汽集团发布三季度财报,2025 年第三季度广汽营业收入为 241.06 亿元,同比减少 14.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 17.74 亿元;年初至报告期末的净亏损 43.12 亿元。
与此同时,另一家传统车企长城汽车也发布了三季度财报,营收为 612.47 亿元,同比增长 20.51%;净利润为 22.98 亿元,同比下降 31.23%。
两份传统车企的成绩单都透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行业价格战持续、新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即便是一线传统车企,也正经历着利润空间的急剧收缩与增长模式的深刻重构。
在新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车企正持续承压。
广汽集团:转型代价凸显
广汽集团的三季报尤其令人关注。单季度净亏损17.74亿元,前三季度的累计亏损已经扩大至43.12亿元,这与其过往的盈利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财报数据也揭示广汽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尽管9月产量实现同比增长,但销量与累计销量仍处于下行通道,这直观反映了在比亚迪等巨头主导的激烈价格战中,广汽为应对竞争采取的“以价换量”策略正让集团利润持续承压,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汽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牺牲利润。营收下降幅度(-14.63%)远超销量降幅,这也进一步说明广汽单车收入正在持续下滑。
广汽的传统利润支柱——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都正面临合资品牌在华普遍性的市场挤压。在新能源车型的猛攻下,燃油车的基本盘开始出现松动,而广汽早已经开启的目前看尚未能填补利润缺口。
在前三季度净亏损超40亿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79%,这一动向也值得警惕。在行业技术竞赛白热化的阶段,战略性收缩研发或许是应对短期亏损的无奈之举,但也可能削弱其中长期的竞争根基。
广汽将部分原因归结于上年同期如祺出行上市带来的高基数效应,但显然这无法掩盖其主营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集团也正处在旧有盈利模式失效、新增长引擎尚未完全发力的艰难过渡期。
长城汽车:增收不增利
与广汽的亏损相比,长城汽车的状况看似稍好,但其“增收不增利”的态势同样揭示了行业通病。第三季度营收增长20.51%,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31.23%,这一剪刀差背后是高额研发与营销投入的兑现压力。
去年,魏建军曾经一度表示“长城不害怕销量下滑,销量前十名的车企大部分都亏钱了”,“宁可市占率少一点,也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
但今年的苗头显然不太好,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总营收为400亿元,同比下降6.63%;归母净利润为17.51亿元,同比下滑45.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4.69亿元,同比下滑27.12%;毛利率为17.84%,同比下降1.53%。当时长城给出的解释是:利润下滑源于两大因素:一是正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主力车型销量承压;二是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导致成本攀升。
而细究长城的财报,前三季度长城的总研发投入来到了66亿元并保持增长。这也反应出一个现实,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城正加速在混动、越野、智能化等领域的布局,当然这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同时,为推广哈弗、坦克、欧拉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市场及营销费用也持续高企,这些都直接蚕食了当期利润。
对长城来说转型付出的成本是必然的,目前,长城正致力于从传统燃油SUV向高端智能新能源(如坦克Hi4-T、魏牌高山等)转型。高价值车型的研发、生产线改造及供应链重塑,这些短期内都需要高额的投入。
与广汽类似,尽管魏建军一再表示不在意销量数字,但持续的市场压力还是传导到了市场端。为了在新能源市场抢占足够多的份额。今年,长城部分车型也参与了行业价格促销,这也导致单车盈利能力在持续承压。
站在十字路口的传统车企
广汽和长城的案例,是整个传统车企阵营在2025年激烈竞争下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说传统车企站在十字路口,并非是一个准确的说法,因为大多数传统车企都有着明确的转型策略和方向,长城在加速新能源布局。
在今年的广交会上,广汽集团同样展示了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化战略。包括AION UT、传祺S7和昊铂HL等都纷纷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9月,广汽集团实现出口整车9.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过92%,同比增长16.5%。这一数据表明,一直给人依赖合资车型打天下的广汽,其自主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同样,我们还应该看到,规模至上的时代正在落幕,单纯追求销量规模已无法保证利润,甚至可能因以价换量而陷入亏损。车企必须转向追求有价值的销量。
同时,研发投入也正折磨着传统车企, 不投入注定掉队,但巨额投入能否精准转化为爆款产品,并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又对战略定力和运营效率带来考验。
广汽的亏损反映了现阶段虽然自主品牌有所增长,但对合资路径的依赖度依然还是太高,未来的转型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长城表现出的利润下滑则更多是因为其多条技术路线并进、多个品牌突围策略下的高成本探索。两者面临的市场处境和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
事实上,从短期市场态势看,汽车行业的内卷恐将继续持续,虽然现在行业内外都在呼吁反内卷,但在生存压力下,恐怕没有人会顾忌口号,实实在在的销量和利润才是生存的根基。这也意味着对传统车企来说,价格战的压力将难以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利润修复的道路依然漫长。
而从更长远的周期看,传统车企的突破或许取决于两点:一是核心技术,能否打造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和成本优势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二是出海突破,在国内市场渐趋饱和的背景下,广阔的海外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和利润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