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

开纯电车也能因为“排气管噪音过大”吃罚单?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不过美国明尼苏达州就真实发生了这么一出荒唐事。要不是亲眼看到新闻报道,很多人都要怀疑是不是拍个愚人节小品。

倒不是说纯电车不可能有噪音,毕竟现在有些电车为了增强驾驶乐趣,还专门学汽油车造“声浪”,可无论怎么模拟,真排气管的那阵仗是模仿不来的。按理说,纯电动车最大的特色就是安静,哪怕路边有咆哮的硬派汽油车,也轮不到电车背锅。可偏偏这事儿就这么鸡飞狗跳地落在了一位道奇Charger Daytona EV车主头上。

故事发生在斯蒂尔沃特市。这位车主开着自己的纯电道奇“S野马”,正跟在一堆车后头低速等红绿灯,突然路边一辆油车直接轰油门,加速炸街,瞬间制造出一阵轰鸣。余音还在耳边萦绕,州警直接锁定“始作俑者”,一挥手,把这位电动车主拦了下来,估计心里还在盘算怎么教育一顿。

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有驾

等警察凑过去第一句,就是你的车噪音太大,扰乱了周围公众秩序。车主听了直懵,赶紧解释自己开的是纯电车,壳子里根本没有排气管,连模拟声浪都只有一点点低的提示音。可州警压根不带听,态度坚决,也许正在脑补“虚拟排气管炸街”的震撼场面。最后硬给他写了三张罚单:排气管噪音过大,没挂车牌,公共滋扰,三箭齐发,摆出一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派头。

你说说,平时开油车遇到交警,要是排气管声音真有点大,认罚也就认了。可这回人家电车就是不认,排气管连个影子都没有,听不听就是另一回事了。有网友打趣,这是“空背黑锅”,要说冤枉司机问题小,关键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单全收。

再说挂号牌这事,在美国有点让中国司机抓瞎。同一片国土,各州的规定五花八门,有的州新车落地免挂牌照,有的州必须前后各挂一个,要是在国内,交警大哥不光要查,还能连夜送你到学习班报道。没悬挂号牌在明尼苏达这么一条规矩,老司机也有翻车的时候。

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有驾

其实,这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自打电动车兴起以后,不少规则、管理标准还跟着汽油车老路走。各类罚单、检查、认定,有时候还真赶不上技术变化,有点打乱拳的意思。有一说一,中国虽然电车牌照颜色遭人吐槽,但管理体系早就与时俱进,尤其是“绿牌”系列区分得明明白白,A或D就是纯电,F就是混动或增程车,任谁一眼就看出来,绝不会出现调错对象、罚错人这种乌龙。

还有更有意思的争议。国内不少汽油车车主时不时抱怨,凭啥电动车不上养路费,油车主得当“贡献者”,继续养活新能源队伍。一面吐槽,一面心里又羡慕别人优惠。但养路费、管理规则到底怎么划分,在各国各地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完全没个统一标准。

美国这位车主的经历,其实反映出一个大问题——汽车技术升级了,管理和执法理念还在原地打转。警察对纯电车的“排气管噪音”上纲上线,一边倒地书写罚单,不仅是草率,更是对新技术认识的滞后。在大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法条和规矩跟不上的窘境越来越明显。连最基础的车牌悬挂都有各地一套标准,更别说针对新能源车这些新生事物了。

别看大家平时调侃美国人自由散漫,实际上规矩这事真不是想象中那么“放飞自我”。只是落到新能源车时代,很多传统思维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执法人员也要学新知识、长新本事。像纯电车被扣排气管问题,过两年可能就成了交通趣谈。类似乌龙还没摔碎多少锅,说明新旧规则磨合期还在继续。科技升级带来的冲击,比想象中还复杂。

有圈内人士分析,新能源车的安静本质是一种技术优势,顺便也考验着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中国,不管你开什么车,外观一眼辨认,管理体系有人抓,有标准。美国这边则是各州各自为政,法规一套一套,执法凭经验,有时候遇到新东西就容易“掉链子”。

归根结底,交通法规跟科技变化跑得慢,类似这种“无中生有”的罚单不是偶然。老人念旧,不能指望所有人随时跟上时代。有时候需要一个大事件,才有推动力重修规矩。说到这,自然有网友笑完还不忘补一句“这锅甩得真漂亮”。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带来的不仅是驱动形式的升级,更带来了规则重新洗牌。很多老规矩用在新车上,怎么都有点不对路。比如充电站布局、道路优先、牌照管理、涉水处理、应急系统,全都有革新需求。等一套新的标准落地前,乌龙事件还会反复上演。

尤其是牌照识别这一块,中国的做法其实值得不少国家学习。虽然绿牌看着扎眼,但区别起来快得很,不会因为“听声辨车”出错。美国不少州依旧用老一套油车思路认定,碰上电车就像瞎子摸鱼,结果也就是新闻多了点笑料,车主多了点无奈。

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有驾
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有驾

而且之所以有这类乌龙罚单,也和美国执法环境有关。警察本身有较强执法自由裁量权,遇到模糊地带,往往凭经验不凭“实锤”。加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执法队伍又不可能天天系统培训,出了笑话也就只能算“成长的阵痛”。有网友笑称:这是新时代给交通执法上的“一记当头棒喝”。

说到底,“草台班子”不是批评,而是形象地描述美式自由和松散。规则变化和技术升级的之间的拉锯,总要有人用“教训”来填技术鸿沟。道奇电车车主的经历,不过是其中一朵小浪花,后面可能还有更多波澜。

在车圈聊起这事,大家也并不意外。毕竟每一次新事物登场,总要拉一大波规则一起升级。电车安静行驶,像猫步踏雪,警察却按油车思路写罚单,那就是“鸡同鸭讲”。等执法部门摸索明白了,乌龙自然会减少。

这也让人联想到,国内部分汽油车主总觉得自己“养活了新能源车主”,其实背后是对待遇差异的焦虑。新能源车的发展节奏快,大背景、政策倾斜明显,传统利益格局肯定要变,但所有人都在摸索新路,没人能一口吃成胖子。老司机对电车罚单哭笑不得,菜鸟交警对技术升级还要慢慢适应。

从这场明尼苏达“电车排气管噪音罚单”事件来看,现有交通管理正在经历一场大调整。新旧交替期间,误解、偏见、乌龙不可避免,未必是管理混乱,也未必说明执法不专业,而是技术更新已经逼得规则必须跟上节奏。

美国电动车被罚排气管噪音,车主当场懵,交警执法跟不上技术-有驾

电车崛起之后,每一项管理标准都需要重新审视,从牌照,到噪音,到定期检查。要不然,再聪明先进的汽车,落到路面上还是得按老办法喊冤。司机多开几次罚单,警察多问几句“你是汽油还是电的”,久而久之自然会找对路子。

这一事件也算是给全球行业提了个醒: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老经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需要新时代的答案。执法人员不怕“空背黑锅”,就怕认死理不愿多学新知识。车主更要明白,技术升级不是一劳永逸,新东西出来,规则也得往前赶一赶。

到底谁应该为这场乌龙背锅?其实大家都清楚,技术和规则永远是在不断磨合中进步的。咱们就看看下一次有哪位车主碰到类似尴尬,会不会直接跟警察讨论“新能源车的排气标准”,或者是干脆帮警察上一堂车技普及课。到时候,可能就是真正的“将错就错,笑料连连”。

这事放到中国,估计很难出现。毕竟我们的道路管理体系已经全方位升级,连车牌识别都考虑到新能源专属分类,乌龙罚单哪还会成新闻?反过来,老美这种“各自为政”的草台班子,八成还要再出几回笑话——毕竟,习惯了也就成了段子,大家一边调侃,也一边见证了时代进步。

开纯电车被罚排气管噪音太大,你说冤不冤?其实就像走夜路遇见鬼,平时没事,这次算是碰上“好运气”,操心多了也没用。没事多开一开,碰到新政策,也许就能笑出声。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