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20多年现代集团和起亚都算成一个总量,其实这是个误区。大部分人都惯把现代和起亚当成一家国际化的汽车集团,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在财务和运营上还是算得很清楚的。你知道吗?现代汽车集团去年(2023年)的全球销量大约是414万辆,排在世界第五。排名第三的斯特兰蒂斯公司(包括FCA、PSA合并体)已经跑到大概440万辆了。比亚迪去年达到了427万辆,今年上半年更是涨了几乎20%,直接追上了现代。
我刚才翻了翻一些销售数据和新闻稿,估算一下2024、2025年真正的全球第三——其实很可能还得是比亚迪。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说现代是第三?其实是因为统计方式有偏差。现代集团和起亚的销售都只算一部分。
比如说:去年(2023年),现代的销量大概是414万,起亚的约175万。加起来,差不多是589万,但——这是组团宣传硬凑的数字。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总是把现代和起亚合在一起算,就像是给两分钱债和五分钱债合在一块算,最后说我们是第三。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把两家公司分开来看,现代只是排名第五,而起亚在全球排名十几名。其实起亚被算作单独公司,销量是挺强的,但没人专门报这个。
这是个关键点:现代集团自己把现代+起亚合在一起折算,背后其实是想显示整体实力,但这就像是把苹果和梨放一起算总重一样——表面光漂亮,实际上不太准确。
而且,这两年韩国人天天宣传加起来算是第三的消息,反而造成了反感。中国的经销商和用户都觉得挺不靠谱。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拼总量不好用。比亚迪去年427万,已明显超过现代的414万。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已经达到了215万,而现代仅仅是206万。
记得我有个朋友,之前在某传统车企工作,他说:韩国这宣传其实挺扯的,要是让消费者理解,都会觉得有点虚。(其实我也这么想,拼总数呗,这样算公平吗?)
另一个事儿:你看,起亚虽然只有30%的股份,但它自身运营和销量都很牛。今年在全球前十很多排名都靠它。韩国人口才0.5亿,但能有两家汽车公司进前十,表现真不错。
我觉得这也深刻反映出:现代在技术和设计上还得追赶比亚迪。你会发现,今年的中国车不仅销量大涨,还在外观和技术上追求更革新。以电动化来说,现代其实落后不少,没有像比亚迪那样突破性的发展。
甚至有人说:韩国车的电池技术、动力系统都没有中国的先进。这个观点我还没有完全验证,但感觉确实有点差距。有个修理工跟我说:韩国车的技术还行,但电池不如比亚迪的持久。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要不说,供应链就像厨房里的调料包藏秘密,现代这两年在电池和芯片供应不上大量突破,导致它的未来充满变数。
再递个想象题:其实没细想过,未来五年,市场份额会不会悄悄流向比亚迪和中国车?他们的成本优势更明显。比如:我粗算过,国产车的百公里制造成本能压到4-7块钱左右,电池的占比还很大。
也有人说:你这是自我安慰吧?可细想:如果比亚迪的技术持续领先,全球保值率不一定能比传统豪华品牌高,但绝对比德国、日韩的自主品牌稳。
就我个人经验看,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以前觉得日系好,韩系次的偏见逐渐被打破,现在谁的技术、外形、价格划算,谁就能赢。比亚迪用颜值+续航+价格的组合打入市场,有点像苹果手机那样,设计和体验被快速认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
这个把现代+起亚算成第三的数据,是某些人为了炫耀自己国家的骄傲。可现实呢?消费者喜欢的还是「实际买得起、用得舒服」的车。
说到底,如果没有合伙人策略的支持(比如合资、合并),现代集团的销售其实还不如比亚迪。你觉得呢?是不是也觉得拼硬实力的才是真格的?
未来会怎么?这个疑问留给你我。假如比亚迪继续爆发,全球前三的头衔会不会更名?又或者,传统车企还能撑多久?这些问题,其实让我挺困惑的。
对了,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相册,看了几张比亚迪的设计稿,那线条、用料,确实挺吸引人的。看得我心里想:没准未来的国际车展,中国品牌能撑起半边天。
你还记得去年听说的那句话,《一辆中国造的车可以和半个欧洲的豪华比拼了》——这话没白说。价格、技术、设计,慢慢拉近距离。你觉得,这场全球第三的争夺,到底会在哪个时间点揭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