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陪朋友去看车,他本来还念叨着要找台 1.8L 自吸的轿车,说以前开家里的老花冠就觉得平顺又省心,结果转了三家 4S 店,要么说 “这款早停产了”,要么销售直接劝 “现在谁还买自吸?同价位 1.5T 动力差一大截”,最后没辙,选了台 1.5T 的紧凑型车。
这事让绵挺感慨的,明明五六年前自吸车还满大街跑,怎么才几年功夫,就成了 4S 店里的 “稀罕物” 了?
后来绵又问了几个开修理厂的朋友,还有身边买车的年轻人,慢慢琢磨出点门道来:不是自吸车本身不好,是现在的大环境变了,不管是我们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国家的政策,再到车企的发展方向,都把自吸车慢慢推到了边缘,说直白点,就是 “时代不等人” 嘛。
先说说我们消费者自己的需求,这几年真的变了不少。
以前大家买车,大多就是市区代代步,每天上下班开个十公里八公里,周末顶多去趟菜市场,自吸车的平顺劲确实舒服,踩多少有多少,不会窜。
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买车,不仅要通勤,周末还想带家人去露营、去周边自驾游,后备箱塞满帐篷、食材,有时候还得坐满五个人,这时候自吸车的动力就有点 “不够用” 了。
绵邻居家有台老轩逸 1.6L 自吸,去年国庆他带爸妈和孩子去周边山区玩,高速上想超个大货车,提前踩了半脚油门,转速都到 3000 了,车还是慢悠悠地往上蹭,后面的车还一个劲按喇叭,最后没敢超,只能跟着货车跑了十几公里才找到超车机会。
反观另一个邻居的 1.5T 朗逸,上次一起出去,同样的路况,轻轻踩点油门,转速刚到 2000,车就稳稳地超了过去,回来邻居还跟我说 “早知道当初不执着自吸了,跑高速还是涡轮给力”。
还有现在的年轻人,买车都喜欢看 “加速数据”,朋友圈里时不时就有人晒 “零百加速几秒”,谁还会跟别人说 “我这自吸车平顺”?
懂的都懂,市区堵车的时候,涡轮车低转速扭矩足,跟车的时候不用频繁踩深油门,轻轻点一下就能跟上前面的车,不会有自吸那种 “踩少了不走,踩多了又窜” 的尴尬。
绵身边一个 95 后同事,去年买车的时候,纠结过卡罗拉 1.8L 自吸和 1.2T 涡轮,最后试完车选了涡轮版,理由是 “起步的时候比自吸有劲,绿灯亮了不会被旁边的车甩在后面”,你看,这就是年轻人的想法,动力够不够,成了比平顺更重要的事。
再说说国家的政策,这是车企绕不开的 “硬规矩”。
绵查过,我国有个 「CAFC 平均油耗限值」,简单说就是要求车企所有在售车型的平均油耗,得逐年往下减,到 2025 年要降到 4.8L/100km 以下。
这对自吸车来说,是 “难上加难”。
就拿某款老款 1.5L 自吸 SUV 来说,实际开起来油耗得 6.5L 左右,要是想降到 4.8L,要么把排量缩到 1.0L动力就跟摩托车差不多了,谁会买?
要么就得加 「GPF 颗粒捕捉器」,加了这个东西,成本一下子涨了快 1 万块,车价也得跟着涨,消费者不买账,车企也赚不到钱,这不就两难了嘛。
反观涡轮车,就没这么多麻烦。
比如 1.5T 的发动机,实际油耗能做到 5.5L 左右,不用加太多额外的装置就能达标,车企省事又省钱。
还有 碳积分 这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现在越来越成熟了,新能源车企卖碳积分能赚不少钱,比如比亚迪,去年光卖碳积分就赚了几十亿。
但要是车企还大量产自吸车,碳积分肯定不够用,要么交罚款,要么花大价钱买积分,怎么算都不划算。
绵听一个在车企做采购的朋友说,他们公司前几年还在产 2.0L 自吸的车型,后来因为碳积分不够,每年要交好几千万罚款,最后没办法,只能把自吸车型全停了,换成涡轮和混动版,这才把碳积分的问题解决了。
再说我国车企的技术迭代速度,这几年快得让人跟不上。
以前大家觉得自吸车 “耐用”,是因为那时候涡轮技术不成熟,容易出问题。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国车企在涡轮技术上的投入特别大,不管是材料还是调校,都跟以前不是一个档次了。
比如吉利的 1.5T 四缸发动机,用的是 「高压直喷」和「小惯量涡轮」,涡轮迟滞几乎感觉不到,开起来跟自吸车一样平顺,而且厂家还给保 8 年或 30 万公里,比很多自吸车的质保期还长。
绵有个朋友开的就是吉利星越 L,1.5T 的版本,开了 3 年没出过任何问题,他说 “早知道涡轮车这么耐用,当初就不纠结自吸了”。
还有 混动技术,现在我国车企的混动系统,大多用的是专门调校的发动机,不是随便拿个老款自吸就用。
比如比亚迪的 DM-i 混动,用的是 1.5L 自吸发动机,但这款发动机是专门为混动设计的,热效率高达 43.04%,要是换老款的 1.5L 自吸发动机,热效率连 38% 都到不了,根本满足不了混动系统的需求。
而且现在我国车企都在往新能源方向转,研发资金大多投到了电池、电机、电控上,谁还会花大价钱去升级自吸发动机?
比如长城,以前哈弗 H6 有 2.0L 自吸版,现在全系都是 1.5T、2.0T 涡轮和混动版,这就是车企的战略方向变了,自吸车自然就慢慢被边缘化了。
最后再说说市场竞争,现在的车市竞争多激烈,同价位的车,你要是用自吸,别人用涡轮,动力差一截,根本卖不出去。
比如长安 UNI-V,1.5T 版本最大马力 188 匹,零百加速 7.5 秒,而以前长安的逸动 1.6L 自吸才 128 匹,零百加速 11 秒多,两款车价格差不多,消费者肯定选 UNI-V。
绵查过销量数据,长安 UNI-V 每月销量能稳定在 1 万辆以上,而逸动自吸版早就停产了,就是因为卖不动。
还有 SUV 市场,以前哈弗 H6 的 1.5L 自吸版月销能过万,现在早就停产了,换成 1.5T 后,月销还是稳居 SUV 销量榜前列。
就连合资品牌也不得不跟着变,比如丰田,以前卡罗拉 1.8L 自吸很火,现在主推 1.2T 涡轮和混动版,自吸版只留了最低配,销量还不到涡轮版的零头。
有个在丰田 4S 店做销售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一个月都卖不出一台自吸卡罗拉,大多数客户一进门就问 “有没有混动版” 或者 “涡轮版多少钱”,自吸车连问的人都少了。
不过绵也发现,很多人对自吸车还有点误区,比如有人说 “自吸车保养便宜”,其实现在涡轮车保养也不贵。
绵问过几家 4S 店,1.5T 的车型保养一次大概 600 块,1.6L 自吸大概 500 块,也就差 100 块左右,而且涡轮车的机油现在都是专用的,不容易出问题。
还有人说 “涡轮车不耐用”,但绵身边有个开 1.5T 思域的朋友,开了 8 年 15 万公里,涡轮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有个开 1.8L 自吸轩逸的,6 年就换了发动机皮带,还修了变速箱,所以耐用不耐用,现在真不是自吸和涡轮的区别,是技术和保养的问题。
当然了,绵也不是说自吸车就彻底没用了,现在一些入门级的代步车,比如五菱宏光 MINIEV 的增程版,还有一些皮卡、轻卡,因为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还是会用自吸发动机。
但在主流的家用车市场,自吸车确实越来越少了,这不是谁的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想想我国汽车工业这几年的发展,从以前靠模仿合资品牌,到现在能自主研发涡轮发动机、混动系统,甚至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其实是件好事。
自吸车的减少,说明我国的汽车技术在进步,环保意识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升级,这难道不是我国汽车工业强大的体现吗?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