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里没备胎,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省成本、占空间和续航的三合一考量。我的一个老同学小李,在一家新能源初创厂当供应链经理,前几天微信跟我聊备胎的事儿,他说:你知道吗?我们那个底盘,基本是电池包统治,哪里还放备胎?就是硬塞都没地儿。听他说完,我心里那个画面一下就清晰了。
其实这没那么简单。电池包铺满底盘,是新能源车的标准套路,毕竟电池越大续航越长,谁不想一次充电多跑几十公里?可这电池包占了本来备用轮胎和工具的地儿,想挤进备胎,那电池就得小,续航就短。你看那些30万左右的纯电SUV,续航能轻易拉到500公里以上,这续航是靠空间和重量狠出来的。备胎占地问题,说白了挺现实。
但我听修理厂一个师傅说,没备胎不见得是好事:现在你一扁胎,不能第二天自己换,得叫救援,这多增成本多麻烦。我翻了翻笔记,记得去年调查样本,大概70%的车主没换过备胎,90%的人更倾向叫路边救援。其实备胎在普通油车里用得少,也说明维修服务越来越便利。你觉得,在电车逐渐普及、救援网络密不密,半斤八两还是现实问题?
我之前想备胎没了,车内储物空间肯定多了,这事没错。光从数据上看:一套备胎连带工具大概占了8-12升装载空间,这对紧凑型车来说挺明显。座椅底下空间能多出几升,相当于能多放几瓶矿泉水或者一本书。坐车人可能感受不到,但实操时多了点地方就是方便。可这里我得承认,有些车企只是改了备胎模式,变成了补胎液+充气泵组合,这东西你看着方便,可真修补效果和耐久性好不好?我私以为有点打折扣。
说到成本,这里的数字我有点不好说准,只能靠估算。备胎和配套工具,成本大概介于300到1500元之间,具体得看是钢轮还是铝合金轮毂。车企去掉备胎,不仅节省采购成本,还省了物流和质保成本。放在销量大、利润薄的新能源车型上,这账很快就算明白了。
但我自己又有点想反悔。之前写这话有点大,完全看成是底盘空间被电池包霸占,没给那些车企空间灵活调配的可能。事实上,有些新车型设计电池模组时,是煞费苦心想留备用轮胎位的,但最后为了续航和成本让步了。设计师跟我透露过,他们花了好几个版本才确定电池组排布,有时为了一个半角空间都要重新布局内部结构。车子不是简单工业品,这背后还有技术博弈和供应链上游拉锯。
顺便说说我身边的一个同事,他家有辆某品牌主打性价比的纯电轿车,买车那会儿特意问销售:备胎呢?销售说补胎液+充气泵,几乎没人用过备胎。结果小半年后,那同事在市郊遇到轮胎扎钉子,补胎液根本不管用,还得拖到修理厂换胎,麻烦得很。他跟我抱怨:要不是没备胎,这阵子还少了不少麻烦。你遇到过同样困扰吗?
这是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以前拍过不同车型底盘图,纯电车和燃油车缸体壳明显不一样——燃油车留的备胎坑一目了然,纯电车就是整块平整电池包铺满。这细节,放我口味,就是纯电车设计哲学的缩影:空间利用极致提升续航,不惜牺牲传统备胎这一块安全感。
其实我怀疑一件事,虽然没细想过——未来自动驾驶普及后,道路救援服务能不能实现时时感知和自动响应?那时还需要备胎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稍微做个粗糙的心算:一套备胎连工具350元成本,假设单车能省350元,未来百万销量车型直接节省3.5亿元采购费用和仓储管理成本。对厂家来说,这块钱砸回续航里程提升上,或者直接成为价格优势,价值不言而喻。
对比燃油车,尤其是合资品牌中端车型,备胎是标配,大家都挺惯,但这些车续航里程是油箱油量决定的,不存在省空间留续航这事。你看燃油车备胎下去空间还得有油箱和排气系统循迹,铺满电池纯电车完全不一样,你说这是不是挺有趣?
你觉得,未来纯电车的备胎形态会不会朝定制工具包+移动应急轮胎方向走?毕竟用户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还是实实在在的。现在不留备胎,长远看是真省了老百姓麻烦,还是藏了潜在风险?
我挺想听听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