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长假,朋友圈都像一个大型中产阶级苦难展览会。前几年是晒景区人头,后来是晒酒店价格刺客,今年,轮到新能源车主在高速上表演“充电大逃杀”的行为艺术了。
看着新闻里服务区充电桩叫号排到50多位,大哥凌晨三点还在苦等的样子,你是不是觉得特别魔幻?一边是城市里开着电车,每公里一毛钱,安静又丝滑,感觉自己就是未来之子;另一边是高速上为了几度电,差点上演全武行,尊严堪比共享单车最后一辆的二维码。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才是理解新能源车这场全民级社会实验的钥匙。
很多人把高速充电难,简单归结为充电桩太少。这话说对了一半,但忽略了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说白了,就是一门算不过来账的生意。
你以为在高速服务区建充电桩,是门好生意吗?
恰恰相反,这生意模式,比大学城旁边打印店的潮汐效应还刺激。一年365天,可能有350天,这些昂贵的充电桩都在晒太阳,承受着风吹日晒的折旧,利用率低到令人发指。只有在五一、十一这种全民迁徙的时刻,它们才会被瞬间打爆,恨不得一根线掰成八瓣用。
这是一门典型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生意。平时亏到姥姥家,就指望节假日这几天回本。你要是投资方,你敢重仓去赌吗?你只会象征性地装几个,既能响应号召,又不至于亏掉底裤。所以你看到的现状是,桩有,但不多;能用,但功率虚标。一个120kW的快充桩,实际输出60kW都算对得起你,毕竟设备老化、电网负荷都是成本。
这就像你办了张五星级酒店的健身卡,平时空空荡 ઉ,你用得很爽。结果过年大家都回老家了,几百号人挤在这一个健身房里抢一台跑步机,你这时候骂酒店服务不行,酒店也很委屈啊,难道要为了这七天,把健身房修成体育场吗?
商业世界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谁为成本买单?谁从利益中获益?
在这场新能源的牌局里,各方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车企,是最大的赢家。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卖车,是把那个“绿色、智能、省钱”的未来故事讲给你听。城市通勤的体验,就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章节。至于高速长途拉胯?那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是国家电网的问题,是充电运营公司的问题,反正不是我车企的问题。车企们玩儿的就是一套“快种快收”的打法,先把车卖出去,把市场占了,把估值做上去,用户的长途体验,自然有社会去解决。他们成功地把产品使用中的负外部性,甩给了整个社会。
充电桩运营商,是算盘打得最精的。他们当然知道在哪建桩最赚钱,CBD的地下车库、大型商超,这些地方用户稳定,电价还能有服务费溢价。在高速服务区搞重资产投入,去赌那一年没几天的爆发期,属于高风险投资。所以你看,他们半推半就,态度暧昧,本质上是在等政策的补贴和电网的让利,是在等别人把饭喂到嘴里。
而我们亲爱的车主,就是这场大型实验里最真实的“测试员”。你享受了城市通勤的红利,就要承担高速出行的代价。你以为你买的是一辆车,其实你买的是一个生态位。这个生态位在城市里是顶配VIP,一上高速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你研究的那些“错峰出行”、“关闭空调”、“动能回收开到最大”的所谓省电宝典,听起来很极客,说白了,不就是用自己的时间和体验,去填补商业模式的坑吗?
车主很焦虑。车企很无辜。桩企很难受。
这到底是谁的锅?
你以为是技术问题,其实全是经济问题,是刻在骨子里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望市场自发地去解决这种具有“准公共事业”属性的难题,本身就是一种奢望。因为资本天生就是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它会把资源投向最快能看到回报的地方,而不是最应该被投入的地方。
更深一层看,这场“充电大逃杀”撕开的,是整个新能源行业“软件”与“硬件”的脱节。我们的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座舱,这些“硬件”在飞速迭代,跑得飞快。但充电网络、服务标准、商业模式这些“软件”,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这就像你买了一台顶配的电脑,CPU、显卡都是核弹级的,结果家里还是10年前的电话线拨号上网。你打个扫雷都觉得快,但只要一开浏览器,加载一张图片的时间,都够你泡杯茶怀疑人生了。
所以,别再抱怨了,也别指望某个老司机攻略能拯救你。看清这场游戏的本质,才能摆正心态。你选择新能源车,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包含了城市里的惬意,也必然包含了长途中的修行。
未来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换电模式的普及?更大功率的超充网络?更聪明的智能电网调度?这些都可能,但都需要时间,更需要钱。在那个理想的未来到来之前,每一位选择在长假开着电车上高速的勇士,都值得一份尊敬。
毕竟,他们不仅是在开车,更是在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san值,为中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做着最真实的压力测试。
这种奉献,堪称是一种当代的“瞎积薄发”。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