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

=======================================================

对于我来说,真心觉得这个问题挺扎心的。哪怕不说专业的研发流程,也能感觉到火热的电池重量,是个不小的坑。我记得我刚开始关注小米车消息时,就一直在琢磨这个2300公斤的车重。有人说,这电池占了整车的三分之一;说白了,这车就是个电池舱+车壳的组合,剩下的车身摆在一边。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有驾

怎么想到的?我在和一个朋友聊信用破产的实验室模型时,突然联想到电池的沉重感。一方面,电池容量在不断加大,比如800公斤的电池堪比一瓶普通的40升矿泉水。另一方面,这么重的体重放在车辆上,几乎就像狗啃的骨头——吃起来很快,但不耐跑。

我又翻了下笔记,估算了一下:2300公斤整车,加上800公斤的电池,剩下的车身也就1,5百左右肉。这会影响到什么?整车的动态性能,开起来跟普通家用车差异巨大。

当然我知道,一些人会反驳:电动本来就是重,设计的时候考虑了比例。但实际上,做比价的时候,不少同级别的纯电车,重量只有1,8-2吨之间。它们的动力,怎么说呢,比比也不会差到这个份上。

小米车的性能和实际用车场景有点汤中之鱼。我有个朋友在修车厂工作,他说:你别看宣传,动力看起来爆棚,但刹车油箱那头,刹车盘是钢的,平常350的家用轮胎,控制1500马力的车?太不靠谱。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有驾

为什么/怎么想到的?因为我试过一些别的电动车,特别是在反应速度和刹车方面的实际体验,对比下来,才发现小米车这方面可能落后。高马力、快加速对路面来说,并不是福音,反而可能是灾难。

我还记得有人在论坛说,小米车动力成本低,技术含量最低。那我想,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低成本高风险的策略?技术不够沉淀,数据积累不到位。过去我见过高性能跑车的开发流程:从设计到测试,至少得跑几万公里的耐久,还涉及到模拟和实测。你一两次试跑,怎么可能掌握全部?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是问题来了,高性能跑车平民化引发的交通生态问题,是个很难忽略的现实困局。一辆猛兽穿梭在城市中,一年卖个万台,就是一万台血脉喷张、充满力量感的汽车,理智点说,确实提升了冲撞感和驾驶体验,但对公共交通和交通安全,又会带来什么?

这里还要问:这么重的车,后续的保值率会不会降低?我猜,不太乐观。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电池的实际寿命会折扣,重车的维护成本也会变高。买车就是买烦恼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另一辆车在红绿灯前刹车的瞬间,刹车轮胎几乎弹不起来。那个瞬间,我就心里一紧。刹车距离拉长,真的会变成致命点。

我觉得,理想里,电动车的性能追求可以有,但必须考虑实操差别。比如同价位的确实要比一比:一个城市日常中,开车四季都在红灯前缓慢起步换挡,怎么说呢?动力华丽丽,但刹车无声的呜咽。

我想,或许或许,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难题。一方面,研发资源有限,另一方面,用户场景又没有真的考虑到极端条件。你说,年底的高速公路突发情况,谁来保证4200公斤的车可以刹得住?

这个问题想不想多聊点?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上次我开过一款MPV,提速很快,但刹车很一般。速度飙起来还行,到了红灯前,真的是心跳加速。试想,这车如果遇到突发状况,能不能安全停下来?这个问题让我对用车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有驾

为什么很多人盯着高马力不放?我想,这其实本质是心理补偿。说白了,就是追求那一瞬间的激烈体验,但忘了背后,整个安全链的重要性。不然,用车一出事故,不就真的变成 路上的猛兽?

我很难相信,如果把这车放在普通家庭使用场景,能不能真正用得顺心。毕竟,城市日常:上下班,接个娃,偶尔周末去郊外。你要是走极端路线,真的会考虑到安全跑道吗?还是这车只是炫耀的工具?

我还挺期待未来能出现一种平衡,既能快,又能稳。别说,可能是真的人车合一,让用户在不用火山爆发式的动力下,也能满足出行’的快乐。

这里现在还想问一句:难不成,未来的交通,就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变成钢铁猛兽了吗?

买小米汽车的人需谨慎,这款车2300公斤重拖着800公斤电池,性能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不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高马力和激烈驾驶-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买车其实就是权衡利弊。品质、价格、用场、心理,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小米作为新品牌,确实牛逼,但真正的用户体验是从看得见的性能到用得着的安全逐层堆叠。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觉得,重的问题,可能还得多考虑考虑,毕竟赛道不一定是全速赚快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