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总能听到一种声音,说咱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中了西方国家的圈套。
这种说法的理由听起来也挺像那么回事:你看,西方那些老牌汽车强国,像德国、美国、日本,他们自己怎么不大张旗鼓地搞电动车呢?
肯定是这东西有咱们不知道的毛病,比如电池报废了污染更大,算总账下来根本不环保,所以他们才不碰。
这种想法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感觉我们好像一头扎进了一个别人早就看穿的坑里。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你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圈套,而是一场我们主动发起的,并且已经快要赢下赛点的产业变革。
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西方和日本是真的不想发展,或者说不看好新能源汽车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的历史包袱太重,船大难掉头。
你想想看,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福特这些响当当的牌子,他们过去一百年是靠什么称霸世界的?
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那台结构复杂、精密无比的内燃机,是他们几代工程师心血的结承,是他们品牌价值的核心,更是他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法宝。
他们在燃油车这条赛道上,经营得太成功了,从技术专利到生产线,再到全球的维修保养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帝国。
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后面追赶了几十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只能在相对低端的市场分到一小块蛋糕,高端领域更是连边都摸不着。
现在,突然要让这些燃油车领域的“武林盟主”们自废武功,把自己最拿手的绝活扔掉,转过身来跟我们一起,从零开始去研究“电机、电池、电控”这三样东西,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可想而知。
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书法的宗师,你让他放下毛笔,去跟一个年轻人比谁的电脑绘图玩得溜,他能不别扭吗?
这不仅仅是技术转型的阵痛,更是对整个产业根基的颠覆。
就在他们犹豫和观望的时候,我们国家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且富有远见的决定:既然在你的主场,用你的规则,我永远也打不赢你,那我就干脆换个赛场,重新制定一套游戏规则。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弯道超车”战略。
这个新赛场,就是新能源汽车。
但我们玩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油箱和发动机换成电池和电机。
如果只是这样,那格局还是太小了。
中国的玩法,是把汽车这个传统的“交通工具”,彻底升级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
你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国产新能源车的展厅,坐进车里感受一下,就能明白区别在哪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一块比你家平板电脑还大还清晰的屏幕,车里的所有功能,从空调到音乐,几乎都能通过语音来控制,反应还特别快。
座椅不再是冷冰冰的皮质,而是配备了通风、加热甚至按摩功能的大沙发,长途开车变成了一种享受。
更夸张的是,有些车里甚至还给你装上了冰箱、K歌系统和高清影院。
当西方的设计师还在纠结于如何把发动机的轰鸣声调校得更悦耳时,我们已经把客厅和办公室搬进了车里。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异,对消费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很多开惯了传统豪车的人,第一次体验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后都惊叹,原来车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更关键的一步,是智能化。
当欧洲的司机还在因为长途驾驶而腰酸背痛,双手紧握方向盘不敢有丝毫松懈时,中国的许多车主已经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放心地开启辅助驾驶功能,车辆能够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大大减轻了驾驶疲劳。
这种科技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性,一旦体验过就很难再回去了。
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在用“科技感”和“舒适度”这两个全新的维度,对传统汽车进行降维打击。
这下,西方的老牌车企们彻底坐不住了,他们发现世界真的变了,再不追赶就来不及了。
可当他们想发力追赶时,却发现了一个更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想造,但造不出来,或者说造出来的成本高得吓人。
这就牵扯到了我们真正的核心优势——一套完整到近乎恐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富可敌国,技术实力也毋庸置疑,他们雄心勃勃地宣布造车,前后投入了十年时间,烧掉了一百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项目解散,一地鸡毛。
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本土,他们找不到一套成熟且有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造车需要的电池、电机、智能座舱芯片、激光雷达等等核心部件,要么本地没有,要么价格奇高。
如果大部分零件都要从中国进口,再被美国自己的关税政策卡一下,那造出来的车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力可言呢?
反观我们国内,小米一个原本做手机的企业,宣布造车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推出了一款市场反响热烈的汽车。
这并不是说雷军比库克更懂造车,而是因为小米站在了中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在中国,造一台新能源车就像搭积木一样,只要你有好的设计理念和整合能力,电池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全球巨头供你选择,智能驾驶系统有华为这样顶级的供应商,各种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厂商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需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完整生态,让创新的速度和成本控制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现在全球的汽车格局正在发生逆转。
过去,是我们引进外国的技术,给他们做贴牌生产,我们在合作中没有话语权。
而现在,轮到国外的车企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中国的企业合作。
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城市公交线路上运行,成为当地一道绿色的风景线;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也开到了德国和匈牙利。
话语权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这边倾斜。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目前,我们很多新能源车企的盈利能力还比较弱,相当一部分利润是建立在国家补贴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薄利多销”之上的。
所有新能源车企的利润加起来,还不如日本一个丰田公司多,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靠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去赚取全球的利润,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欧美国家现在纷纷对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这恰恰说明他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保护主义。
但这更从反面证明了,我们的路走对了,我们的产品,已经强大到让他们感到害怕了。
未来的汽车市场,必然是智能化的市场,当无人驾驶技术更加成熟,汽车将迎来又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已经抢占了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