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大众最新的小型电动车,起售价不到2.1万欧元,折人民币才20多万,价格挺接地气的。上周我在给朋友吹这事儿,朋友皱眉:这价位,性能还行不?我说,别急,大众这回把自研电机搬出来了,160kW最大功率,290牛米扭矩,听着挺猛。朋友又顿了一下,这和国产那几百马力的纯电比,咋样?嗯,这就有意思了。
前两天有同行跟我说:大众换回实体按键,摒弃触控滑条,是感觉用户受不了,这细节挺抠的。这很贴心,毕竟用触控滑条控空调,手感差还不太直观,开车时很干扰注意力。我去4S店转了一圈,也注意到亲眼见的ID. Polo,中控按键回归,操作简单不少。感觉这不是大厂闹着玩的,是实实在在踩到用户痛点了。
同样价位上,像是合资品牌的某款纯电SUV,电池容量差不多,但用的主流三元锂电池,大容量就是续航450km起步,而大众的小电池是38kWh,用的是磷酸铁锂,300km左右。我估计,如果你城市通勤,磷酸铁锂挺合适,毕竟寿命长,耐用价格还低,但假如你上下班超过100公里,续航就得考虑三元锂了。这是个典型用车场景决定配置的道理。你说能不能贵点换个续航高的电池?能,但选配费用得看大众怎么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早前大众那边有人透漏,这套APP290电机其实是大众在内部摸索了三年才成型的。之前大众电机技术主要靠合作引进,自己算是金鱼缸里溜达溜达,现在这自主研发,算是走出半监管区。讲白了,电机就像烧菜用的锅,大众这次从不锈钢换成了特氟龙不粘锅,耐用省力,但滋味怎么,得试试。供应链上这电机材料主要用稀土合金,价格波动很大,早两年涨了不少,成本也跟着跳舞。估摸着新电机的成本降低10%左右,性能更稳定(体感/样本有限)。
电池部分有趣。大众这回推统一电芯方案,啥意思呢?就像你去买零食,统一包装能更省地方,重量也减轻。不同的是大众这零食 pharma 结合碳化硅技术逆变器,这东西我不太细懂,但猜测(没细想过)是帮电动车吃电更顺畅,减少能耗,类似高速公路上增加快车道。这直接影响百公里耗电,估算新系统能省5%-7%电量,这点也不是小数。
说到快充,38kWh磷酸铁锂电池,10%-80%充电25分钟,这数字说明啥?快了不少,满足城市短途活跃需求。相比国内一些国产品牌快充20分钟还能冲70%的(体感),大众这也不算差。真开起来,快充频繁会不会加速电池衰减?这事儿没标准答案,厂家都偷偷乐得紧。你觉得呢?大家真能接受电池健康和快充的关系吗?
这里得自我纠正下——前面说大众这自研电机是突破,其实也不能太夸大。毕竟技术自主还在爬坡阶段,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老牌比,还差点意思。只是大众能做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供应链本来就是鱼龙混杂,谁家零部件没点妥协?顶多是比别人妥协少点罢了。
同价位车里,像是雷诺ZOE,这车电池也采用类似方案,但电机和控制系统不少用的是外购代工,实操感受上动力输出没大众这套APP290电机那么直接。两者差距体现在开起来,雷诺有时候油门响应稍慢,尤其低温条件下更明显,大众这套新电机开始跟内燃车那股踏实感接近了。你有同感吗?开车到底更注重动力还是稳定性?
我跟一个卖车的朋友聊,他叨叨着:你不知道,这些电池供应商背后那场博弈,跟我们卖车还真是天壤之别,大家都想掌控核心原料、半成品。他说得有点深,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现在变成铁的黄金时代,价格便宜,几乎能像拼图一样随时换拼。这个比喻挺形象:研发就像做拼图,零件多且复杂,但一旦少了几块,整个图就缺失。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帮德国工程师咋能这么快做出,要么是他们真有后面没曝光的秘密武器,要么就是供给链的压力逼得走捷径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注意到没,大众这回取消触控滑条,是不是有点掉队?现在国内很多品牌都往智能化、语音控制狂奔,反倒欧洲反向搞回传统,工艺精细外加实体按键,反映出什么?是审美或者惯问题吗?还是技术成熟和用户体验并非一条直线?有点矛盾不是?这背后到底是啥逻辑?
价格上,我粗算一下同等配置小型纯电的折旧成本,按大众38kWh电池300公里续航,日常通勤用4年看,按市场换电成本、维护费用来算,算下来百公里成本浮动在1.5-1.8元之间(心算,样本有限),对不少城市用户来说,电动车长期成本其实还挺划算。再看那些国产车,价格便宜但维修网点少,质量和服务真的能撑得住?
话说回来,你说大众用这么多全球电池供应商,三星、宁德时代啥都有,是不是像拼娃娃的多元化战略?多家备胎好还是专一好?学学国产品牌的深耕模式行不行?说起来这块我又得重新翻一下资料,看看具体能不能证明哪个更优。
整体来说,大众这波升级给人的感觉是:慢了点,但踏实,脚踩泥地的那种稳,中间有很多细节,像实体按键的回归,电机转向自主设计,其实都是一步步在落地。但欧洲电动车价格还是偏高,完全没法跟中国市场一拼,这怎么看?国产技术真有那么大优势吗?还是供应链条那头别人的成本结构真大差异?这大环境背后有啥秘密?
我还记得那天跟修理工闲聊,他说:你别看欧洲车贵,电子元件维修起来比国产还头疼,件没那么多,价格浮动大。这话让我感到车企口中的高品质说法其实也只能算挂了个牌子,底下细节还得自己去琢磨。
大众会不会调整战略,把更多技术向中国市场反哺?毕竟他们已经借鉴了不少中国技术,供应链也离不开中国产业链,这场技术反哺会不会是一个更大的谜?
就这么说吧,开着新ID. Polo ,你摸摸那实体按键的触感,按下去的声音稳重得像铁匠铺做出来的,这种细节感觉真难得。等你哪天开上了,或许会突然发现:技术升级和用户惯有时候,靠的就是这一丝触感的改变。你会在意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