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

坐进小鹏G7驾驶舱的瞬间,东湖畔的微风正轻抚过车窗。指尖刚触及方向盘,一种奇妙的平稳感便从掌心蔓延开来——这并非传统豪车那种厚重的隔绝感,而是一种带着“呼吸感”的柔韧。当车辆碾过减速带时,我下意识绷紧的身体很快放松下来:没有预想中的颠簸震颤,只有轮胎与地面接触时干脆利落的“咚咚”两声轻响,车身如滑过绸缎般平稳通过。后排的同事举起手机拍摄的咖啡液面,竟只泛起几不可见的涟漪。这种颠覆认知的驾乘体验,源自小鹏G7搭载的同级唯一“太极AI底盘”——它不是简单的空气悬挂,却以AI预判能力重塑了我们对舒适边界的理解。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一、太极底盘:数据驯服颠簸的科技艺术

传统底盘调校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平衡,而太极AI底盘则像为车辆装上“预判之眼”。其核心在于融合三类技术维度: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1. 毫秒级预瞄系统:通过车端传感器提前200米扫描路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长度的预判距离。当识别到减速带或坑洼时,系统能在300毫秒内完成数据计算,提前调整阻尼系数。试驾中经过连续破损路面时,悬挂仿佛能“读懂”每一处起伏的深浅,车身始终保持着令人惊讶的水平姿态。

2. 液压衬套矩阵创新:不同于传统橡胶衬套,太极底盘配备的全新液压衬套如同“震动翻译器”。在武汉南湖大道的施工路段实测中,传入车厢的高频振动被转化为柔和的低频波动,配合每秒千次调节的智能减振器,形成独特的“悬浮滤震”效果。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3. 6D防晕车进化算法:基于小鹏X9的技术积累升级而来。系统通过108个动态参数监测(包括纵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等),在过弯时主动平衡离心力。特别在盘山公路试驾时,以往容易晕车的乘员全程未感不适,印证了其“城市不晕、长途不累”的技术宣言。

二、三电与空间:家庭用车的双重革命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当太极底盘解决出行舒适痛点时,小鹏G7的“857”三电架构正在重构效率逻辑:

- 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的组合让补能焦虑成为历史。实测在720kW超充桩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36公里,相当于北京到石家庄的通勤距离。而10.2kWh/百公里的能耗,更让每公里电费控制在4分钱以内,比特斯拉Model Y仅微高0.4kWh却换来更大空间。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 空间魔术师基因在4892mm车长中发挥极致。通过短前后悬设计,轴距利用率达88%,后排腿部空间堪比行政轿车。最惊艳的是2277L拓展容积,实测轻松容纳12个24寸行李箱+婴儿车+宠物笼。前备箱设计为可水洗的42L储物格,周末垂钓后湿漉漉的渔具再也不需污染座舱。

三、智能进化:2200TOPS算力的场景革命

太极底盘像空悬悬挂?试驾完小鹏G7,我发现了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点评!-有驾

当行业还在为激光雷达方案争论时,小鹏G7用三颗自研图灵芯片开辟新路径:

1. 双芯分工作业:两颗芯片驱动2200TOPS智驾算力,运行本地端VLA感知决策模型;另一颗协同高通8295P赋能座舱VLM大模型。在武汉光谷复杂路况测试中,车辆精准识别出突然窜出的外卖电动车,比人类反应提前1.3秒启动制动。

2. 追光AR-HUD跨界融合:与华为联合研发的87英寸投影系统,将导航路径“画”在真实路面上。暴雨试驾时,传统摄像头因水雾干扰频繁退出,AR-HUD却清晰投射出弯道引导线,投射亮度达业界最高12000nits。

3. 入门即高配哲学:全系标配预瞄悬挂、华为HUD、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即便选择19.58万入门款,仍享受与顶配相同的NAPPA真皮座椅和电吸门,选装基金政策更让20寸米其林静音轮胎实际成本仅千元。

值得关注的个性化设计选择

在深度体验中也注意到几个特色设计:副驾手套箱采用纯屏幕触控开启,这种去物理按键的极简设计虽需短暂适应,但配合语音控制反而让行车中操作更安全;入门版选用中创新航68.5度电池,在保证602km续航同时降低购车门槛;底盘后桥虽以钢材质为主,但通过液压衬套与阻尼器的精妙配合,实际滤震表现超越传统铝材结构。这些设计印证了小鹏在成本与体验间寻找平衡的创新思维。

夕阳西下时,我将G7停在湖畔观景台。全景天幕过滤后的柔光洒在Nappa真皮座椅上,音响系统流淌出细腻的爵士乐。回望这一天:从拥堵三环到崎岖乡道,从暴雨倾盆到烈日当空,太极底盘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的柔韧。这或许正是智能电动汽车进化的本质——不再堆砌冰冷参数,而是用科技理解每个家庭对舒适、安全与自由的真实渴望。当22.58万的Ultra版将2200TOPS算力、AI底盘、800V超充融入日常,智能汽车终于从实验室黑科技,蜕变为温暖的生活伙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