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

短视频里那段空荡荡的公交车厢刷屏后,我常被读者问:公交车到底怎么了?答案既有冷冰冰的数据,也有街头最直观的场景。宏观上,行业收益被挤压得厉害——有人统计,全国公交每年亏损达数百亿元。拿苏州举例,2023年公交运营成本约28亿元,票务收入不足2亿元,经营赤字很明显。近一个月,广州暂停了19条线路,北京也减少了二十几条,局部退缩已经看得到。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更接地气的,是微观层面的人事和运力变化。曾经考个公交驾照要排队好几年,那个职业吸引力如今大不如前。有的公司连工资都发不起,开了十年车的师傅辞职去送外卖——这是人力供给端发出的警报。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为何客流下滑?我把原因归成三条主线。第一,出行选择多了:地铁网越织越密,私家车和网约车成本下降,电动两轮和老年代步车普及,短途出行对公交的依赖减少。第二,时空错配和效率问题明显:线路绕、点对点不准、频次与高峰时段常常错位。第三,财政补贴压力变大,补贴的持续性和使用效率成了掣肘。乘客更看重时效和便捷,传统靠“拉人次”的模式还能撑多久?这是摆在运营者面前的大问题。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但并非全是走向终结。各地不少转型样本正在涌现,值得借鉴也能激发想象力。例如南京白天拉人、夜间跑快递,主城区到郊区的货物从隔天到数小时到达;郑州把修理厂改作快递分拣,减少空置资产成本;深圳用AI调度,降低空驶率并提高司机收入;石家庄把深夜线路变成移动影院,提升票价收益;北京把站台改成早市和快递自提点,让空间复用率最高化。听起来有点像“公交车也兼职”,但确实能把空闲时间和空间变成价值。

这些案例背后,公交有三条比较清晰的成长路径: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1、功能多元化:除了载客,还可以做货运、商业服务和活动承接,变“单一工具”为多能平台。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2、技术赋能:AI调度、动态定价、数字化运维能把效率拉起来,减少空驶和资源浪费。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3、与城市资源联动:把公交网和地铁、轮渡、旅游、物流系统打通,形成更高效的城市移动服务链。

政策和市场该如何配合?有四点建议供参考: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1、精准补贴与绩效化考核:把钱优先投向那些有重大社会价值但商业回报低的线路,避免“大水漫灌”式补贴。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2、推动公交场站、物流、商业一体化运营:盘活场站资产,引入快递分拣、社区商业、共享停车等,拓展非票务收入。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3、推广智能调度与按需运营:在夜间和低谷时段实行柔性承运或承接新业务,同时完善司机收益分配,稳住人才队伍。

4、鼓励地方试点多元化商业模式:比如包车婚庆、观光、企业班车等,先用数据评估成效,好的可以复制推广。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对未来的判断是:公交不会消失,但一定会从单纯的载客工具,转型为城市移动服务平台。这既是技术进步、消费习惯改变与财政约束共同推动的结构性调整,也是城市服务效率升级的机会。我个人感觉,只要政策引导、技术投入和市场化运营三条线同时用力,公交系统不仅能止住下滑,还能成为城市服务和短时物流的重要承载体。

别急着说公交没落了。它正变身城市多能移动平台-有驾

你的城市有没有看到类似的创新?哪一种模式更值得复制?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看到的事、听到的感受以及你的建议告诉我——我会把有意思的观察带到下一篇稿子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