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聊天,特别是聊到车的时候,话题总绕不开国产新能源。
看着比亚迪、小米这些牌子一天比一天火,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那些以前我们觉得特别牛的德国豪华车,比如宝马,现在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了?
特别是当小米汽车用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价格杀出来的时候,大家就更觉得,德国车的“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
可就在这种氛围里,宝马集团的董事长,一个叫齐普策的德国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现得非常冷静,甚至说出了“我们不需要救世主”这样的话。
这话听着就有点意思了,他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在硬撑场面呢?
咱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地聊聊,看看这位德国汽车巨头的掌门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事情的起因是,宝马最近准备推出一个全新的电动车系列,名字叫“新世代”。
这可是宝马憋了很久的一个大招,德国媒体一下子就兴奋了,把这个新车捧得很高,说它是能拯救德国汽车工业的“救世主”。
这个词用得就很有戏剧性了,好像德国汽车已经病入膏肓,急需一剂猛药来救命。
但齐普策本人对这个说法似乎并不感冒,他直接就给这股热情降了降温。
他说,大家别这么紧张,德国汽车工业没到要完蛋的地步,我们只是在经历一场转型,而不是整个系统都崩溃了。
他觉得,宝马推出“新世代”,不是为了当什么救世主,而是要向全世界证明一件事:我们这家德国老牌企业,靠着我们引以为傲的工程技术和制造能力,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照样能拿出顶尖水平的产品,给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准。
这话听起来,既没有恐慌,也没有吹牛,更像是一种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宣告。
当然,光有自信还不够,现实问题得面对。
记者就提到了一个最尖锐的问题:宝马这几年在中国的销量好像不如以前了,是不是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个问题很直接,因为中国市场对宝马来说太重要了,是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齐普策的回答很有水平,他没有直接否认销量有波动,而是换了个角度来解释。
他说,中国现在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我们在这里也辉煌了很多年。
现在的市场调整,其实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
他打了个比方:你看,在欧洲,卖得最好的肯定是欧洲本土的汽车品牌;在美国,也是美国自己的牌子最受欢迎。
那为什么到了中国,就非得是外国品牌一直霸占着市场呢?
中国本土品牌强大起来,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是在为销量下滑找一个合理的台阶下,但仔细想想,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事实。
过去我们买车,可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BBA就是身份的象征。
但现在,随着国产品牌在技术、设计、智能化方面的飞速进步,大家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
根据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历史性地达到了56%,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买车时选择了国产品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了,而是一场深刻的消费结构变化。
接着,话题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竞争上,特别是那些来势汹汹的中国新势力。
记者直接拿小米汽车举例子,说人家一辆配置拉满的电动车,价格定在三万欧元左右,也就是二十多万人民币,一下子就火了,订单都排不过来。
面对这种“价格屠夫”,宝马打算怎么应对?
齐普策的观点非常明确,甚至带有一点不屑。
他认为,这种靠低价来抢市场的做法,根本不是一个能长久持续的商业模式。
短期内靠便宜吸引顾客很容易,但企业要长期活下去,就必须得能赚钱。
他觉得,现在这种靠补贴、亏本卖车的竞争,最终只会引发一场行业内部的残酷淘汰赛,而这场比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预言,未来十年,全球的汽车行业会经历一次大洗牌,很多品牌都会消失。
而能在风暴中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有健康盈利能力的公司,而不是那些赔本赚吆喝的。
从他的话里能听出来,他对这种打法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这可能也反映了传统汽车巨头和中国新势力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不同。
对于宝马这样的公司来说,卖一辆车就得计算这辆车的利润。
而对于像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他们可能不指望单靠卖车硬件赚钱。
他们玩的是一套“互联网打法”,先把用户圈进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未来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车载服务、智能家居联动等各种方式来持续创造价值。
这就像我们用免费的聊天软件,软件本身不收钱,但它可以通过广告、游戏、支付等服务来盈利。
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对于习惯了传统制造业逻辑的德国人来说,可能确实有点难以理解。
所以,当齐普策用“能不能盈利”这把尺子去衡量小米们时,或许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对话。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电池。
大家都知道,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而目前全球最顶尖的电池供应商,很多都在中国,比如宁德时代。
宝马的“新世代”车型,电池也需要从宁德时代等亚洲供应商那里采购。
这就让一些欧洲人感到焦虑:我们把核心部件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这不是很危险吗?
万一哪天人家不卖给我们了怎么办?
这就是欧洲政客们常说的“战略自主”问题。
但齐普策的看法再次让人感到意外,他显得非常务实。
他认为,完全追求自己生产所有东西,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
他打了个比方,汽车厂从来不会自己去开采石油、自己去炼油,那为什么就非得自己去制造每一块电池呢?
他甚至觉得,如果宝马真的自己投资建一个巨大的电池厂,只用自己的技术,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因为电池技术发展太快了,今天你觉得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两三年后就落后了,到时候你投的巨额资金就都打了水漂。
所以,他认为最好的策略是保持开放,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多家供应商合作,这样既能用上最新的技术,又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来降低成本,还能分散风险。
这种思路,显然是一个全球化企业家的理性选择,他看到的不是依赖带来的风险,而是封闭带来的落后。
总的来看,这位宝马掌门人的谈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复杂心态。
他既有对自己百年技术积累的自信,相信德国的工程实力不会轻易被颠覆;也承认了中国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看不上新势力的“价格战”打法,坚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盈利的本质;但同时,他又以一种非常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拥抱全球化的供应链合作。
他的话语里没有恐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逻辑的冷静和从容。
这或许也提醒我们,汽车行业的这场变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战略和智慧的马拉松。
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