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特别是下半年,汽车圈里头,那股子风言风语,可真把不少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
您琢磨琢磨,一个消息说“2026年新能源车就要开始收购置税了!”
这不就是往一锅热油里倒了瓢凉水吗?
那些个本来就打算换辆新能车的朋友,一下子就陷入了两难:是咬咬牙,现在就提车,把这笔钱省下来?
还是再等等,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可万一等来了税费,那可不就亏大了?
这犹豫不决的滋味,比夏天吃麻辣火锅还上头,让人坐立不安。
这种市场上的躁动,很快就被一剂“定心丸”给抚平了。
就在前不久,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熊副部长亲自出面,明确指出,咱们国家的车辆购置税、车船税这些针对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非但不会取消,反而要进行“优化”。
紧接着,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这三位重量级选手,联手发布了一份《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咱们就叫它《新政公告》吧)。
这下,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原来不是要“割韭菜”,而是要“精选好车”,让咱们消费者能享受到更实在、更优质的新能源产品!
这道理,就像你准备买个最新款的手机,正担心价格太高,结果厂家告诉你,优惠还在,但你得买个性能更强、体验更好的版本,是不是瞬间觉得这钱花得更值了?
那么,这份《新政公告》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它对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包括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都提出了新的技术门槛。
依笔者看,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对未来出行品质的一次深度思考。
先说纯电动车吧,这次《新政公告》主要把目光聚焦在了“电耗”这个关键指标上。
它要求,纯电动乘用车每百公里消耗的电能,必须低于国家最新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第1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里头对应车型的限定值。
这什么意思呢?
简单讲,就是你的电动车必须是个“省电小能手”,不能是那种开起来费电的“电老虎”。
就像咱们买冰箱、空调,都会盯着能效等级看,车子也一样,越省电,日常开销就越低,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利益啊。
另外,那些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3500公斤的乘用车,它们的电能消耗量限值,也得参照3500公斤乘用车的标准来执行。
这体现了一种公平原则,无论车身大小,节能高效都是硬道理。

再来聊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块头的调整内容就更丰富了,一下子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每一条都直指咱们用车体验的痛点。
第一,也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纯电动续航里程,它必须达到不低于100公里!
您想啊,以前不少插混车,纯电续航可能就几十公里,城市通勤勉强够用,稍微跑远一点,就得烧油了。
现在直接提升到100公里,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每天上下班的路途,甚至周末去趟郊区,很可能全程都能纯电驱动,一滴汽油都不用。
那份不烧油的静谧,那份省下加油钱的喜悦,是不是就直接冲到你心坎里了?
这种“想纯电就纯电”的自由,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让插混车的“两栖”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电量保持模式下的燃料消耗量,现在要对标新版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2024)标准。
这咋理解呢?
就是说,当你的爱车电池电量不足,开始主要依靠燃油发动机工作时,它也得是个“省油模范”。
不能“有电是条龙,没电变条虫”,平时是“电动小天使”,一到用油就成了“油耗大户”。
这确保了插混车在任何工况下,都能保持高效节能的本色。
第三,电量消耗模式下的电能消耗量,也得对标《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第1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里的标准。
这条要求和纯电动车的要求异曲同工,强调插混车在用电行驶时,同样必须具备优秀的电能利用效率,让每一度电都物尽其用。
其实,这种技术要求的调整,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并非新鲜事。
自打咱们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以来,相关的产品技术门槛,就经历了好几轮的“升级打怪”。
比如2021年4月,相关部门就曾对插混车型的纯电动续航和电耗指标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到了2023年12月,减免购置税的技术要求又一次更新,不仅提高了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能耗、续航里程、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指标,还特别增加了低温里程衰减的考核,甚至对换电模式的车型也给出了明确的规范。
每一次政策的微调,都像是在给咱们的新能源车注入新的活力,推着它不断向前奔跑,变得更强、更稳、更远。

这些技术标准的不断提升,绝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凭空臆想,而是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如破竹的实际发展水平紧密契合。
随着产销量规模的持续扩大,咱们中国新能源车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纯电动续航里程等方面的进步,简直是肉眼可见。
就拿插混车纯电动续航来说,从2021年要求的“不低于43公里”,直接跃升到如今的“不低于100公里”,这期间的跨越,何其巨大!
更让人感到踏实的是,根据笔者收集到的数据,近年来,咱们市面上的增程式车型,平均纯电动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185公里,而狭义插混车型也普遍能达到125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插混车型,其实都!
已!
经!
能!
轻!
松!
满!
足!
这!
个!
新!
要!
求!
了!
所以说,这次的调整,并非要“为难”谁,而是一次“跳一跳,够得着”的合理拔高。
它不是在设卡,而是在鼓励大家伙儿一起往更高的台阶上迈进,去追逐更卓越的性能。
依我看,减免购置税新政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筛选”当下的产品,它更像是在“定义”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走向。
它意味着接下来的市场竞争,将告别过去那种粗暴的“价格内卷”,那种“恨不得把裤衩都赔进去”的降价厮杀,转而迈向更高层次的“技术竞速”!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前半程比的是谁跑得快,后半程比的就是谁的耐力更强,谁的技术储备更深厚。
那些技术底子薄、产品力不够硬的车型,这回可真要面临严峻考验了。
用一句古话来说,这便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的终将为新的让路,只有真金白银的技术才能留下来。
那些仗着老旧平台,还想着靠低价低质产品“躺平”市场的企业,这道新规矩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生死线”。
反观那些技术储备深厚、研发步伐领先的头部企业,这新要求,不过是对他们市场领先地位的再次确认,是他们展示肌肉的绝佳舞台。
这不仅能加速“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让市场竞争真正回归到技术、产品与用户体验的本质上来。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还在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战略构建一个“练兵场”啊!
您想想,咱们的车在国内这“炼丹炉”里,用这么高的标准千锤百炼出来,技术更硬,品质更好,那走出国门,去海外发达市场跟国际品牌掰手腕,那腰杆子才叫一个硬!
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咱们中国汽车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透过这次减免购置税的新政,笔者坚信,汽车行业未来的赛道,将只属于那些手握硬核技术、真心尊重用户价值,并且能持续创新的“长期主义者”。
当政策这只“引导之手”慢慢撤去,市场规律这只“无情之手”登场的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的下一个“黄金时代”,那必定是一个以高质量与硬科技为标杆的全新赛场。
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