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汽车行业还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挣扎时,上汽7月销量33.8万辆,同比涨34.2%,连续7个月正增长! 1-7月累计销量239万辆,同比增长15%,终端零售交付256.7万辆,产销结构健康得让人眼红。
自主品牌单月销量同比猛增39.4%,新能源车销量飙升64.9%,海外市场顶着欧盟反补贴税的压力还稳住了8.2万辆的月销规模。
凭什么?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体系整合、品牌升级、产品力跃迁。
资源集中,成本砍掉30%
以前的上汽,荣威、MG、智己各干各的,研发重复投入,渠道互不打通。 2024年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乘用车、国际业务、研发总院、零束科技全捆在一起,组成了“大乘用车”战略板块。 这一变,效果立竿见影:
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到18个月,新车型上市速度飙升;
技术共享让荣威D7 DMH和MG4共用同一新能源平台,研发成本直降30%以上;
规模化采购电池、芯片,加上欧洲工厂本地化生产,物流和关税成本一砍,毛利率硬生生拉高2-3个百分点。
渠道下沉,二三线市场杀疯了
上汽的经销商网络今年像开了挂:1-5月新增500多家门店,二三线城市覆盖率冲到85%,终端交付效率提升15%。典型的例子是上汽乘用车,5月国内销量同比暴涨152.9%,靠的就是渠道扎进地级市,把车直接送到消费者门口。
差异化定位刀刀见血
荣威D7系列:靠CLTC 620km长续航和智能座舱两大王牌,7月销量翻倍;
MG在欧洲:避开特斯拉的纯电主战场,专攻HEV混动市场。 MG ZS Hybrid+在英国SUV-B混动细分市场市占率冲到19.7%,把丰田Yaris都压了一头。 1-7月欧洲终端交付近18万辆,两位数增长稳如磐石;
智己冲高端:L6车型搭载L3级自动驾驶,78%用户选高配版,7月销量近6000辆,同比增39%。
技术反哺改写游戏规则
曾经“躺赚”的合资板块,如今靠技术翻身:
上汽奥迪E5 Sportback首次用上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奥迪甚至把整车智能架构全交给上汽开发,合资几十年,第一次中方成了技术输出方;
上汽通用憋出大招:2025-2027年连推12款新能源车,覆盖纯电、插混、增程三条赛道,同时给燃油车装上AI大模型和L2+智驾,搞出“最聪明的油车”。
电动化,续航焦虑? 不存在的
DMH超级混动系统:热效率干到43%,荣威D7 DMH实测续航超2200公里,百公里油耗仅1.2升;
固态电池落地:智己L6首发“光年”固态电池,续航破1000公里。 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400Wh/kg,成本再降30%;
氢能破局: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大通MAXUS EUNIQ 7,加氢3分钟跑605公里,直接瞄准商用赛道。
智能化,把车变成“变形金刚”
银河全栈4.0:支持L3级自动驾驶自学习、自进化,2025年落地,2026年开启商业化;
跨界生态打通:和华为搞出尚界H5,25万级标配无图城市NOA;和OPPO联手让MG新车兼容三大手机系统,车机控制延时压到150毫秒;
底盘革命:VMC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让车“横着走”,智己L6的蟹行模式重新定义操控。
销量质变,中高端占比飙升
7月上汽中高端车型(智己、荣威D系列等)销量占比冲到35%,比2024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1-7月累计卖76.4万辆,渗透率达32%,告别“低端走量”的标签。
从“卖车”到“扎根”
上汽的全球化早已不是简单出口:累计海外销量破600万辆,欧洲单区成“三十万辆级”市场,中东、澳新等5个“五万辆级”市场同步发力。 在欧洲,MG靠本地化工厂(如泰国基地KD模式)把反补贴税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反向输出混动技术标准。
合资复苏,大众通用绝地反击
上汽大众“油电同智”策略让帕萨特、朗逸燃油版稳居细分市场第一,ID.家族焕新后销量企稳;上汽通用别克GL8插混版上市58天销量破2.3万辆,用“真龙混动技术”守住了MPV王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