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只要一聊起汽车,大家嘴里都离不开“智能”这两个字。
好像一辆车要是不带点自动驾驶、没有个超大屏幕,都不好意思上路了。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咱们普通老百姓打开汽车软件一看,那些功能酷炫、科技感爆棚的“聪明车”,价格也往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动不动就得三十万、四十万。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智能汽车的好处,难道就只是有钱人的专属福利?
咱们工薪阶层想买辆十来万的家用车,是不是就跟这些高科技彻底无缘了?
就在大伙儿觉得这事儿可能就这么定局了的时候,北京的一场大会,传来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精神一振的消息。
2025年10月,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作为东道主的北汽集团,亮出了一套让人眼前一亮的“组合拳”。
他们没说太多虚的,而是直接把一辆新车推到了舞台中央,这辆车叫北汽极狐阿尔法T5。
这车最大的亮点,不是外观有多 flashy,也不是内饰有多豪华,而是它办成了一件行业里之前没人敢想的事。
北汽集团的掌门人张建勇在会上说,他们要推动“智驾平权”,这话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要把以前只有在高端车上才能享受到的高级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咱们老百姓最常买的那个价位的车里去。
这辆阿尔法T5,就把价格定在了10万到15万这个区间。
您没听错,就是咱们绝大多数家庭买第一辆车或者换车时的核心预算范围。
在这个价位里,它实现了一个叫做“全场景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路况比较好的高速公路、城市环路,甚至是一些不太复杂的市区道路上,你设定好导航,车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自己开,自己跟着车道走、自己根据前车速度加减速、自己打灯变道超车。
这种体验,过去你至少得花两倍甚至三倍的价钱才能买到。
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北汽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是偷工减料,用了什么廉价的缩水版技术吗?
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用的是一种技术上的“降维打击”。
阿尔法T5搭载了全球第一款量产的“舱驾一体”架构。
这个词听着有点绕,咱们打个比方就明白了。
以前的智能汽车,管开车的大脑(智能驾驶系统)和管车里听歌看电影的大脑(智能座舱系统),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各干各的,虽然住得近,但沟通起来总归隔着一堵墙,不仅效率低,成本也高。
而“舱驾一体”,就是把这两个部门合并了,变成一个权力更大、反应更快的“超级大脑”。
这个大脑可以统一调配所有的计算资源,反应速度快了好几倍,关键是硬件成本还大大降低了。
正是靠着这种从根儿上的技术革新,北汽才敢把高阶智能驾驶的价格一下子“打骨折”,让它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
当然,能拿出这样的产品,绝不是北汽一拍脑袋就能做出来的。
咱们往回看,会发现这家北京的老牌车企,在智能化的新赛道上其实早就开始长跑了。
早在2018年,当很多人还觉得自动驾驶是科幻片里的情节时,北汽的无人驾驶越野车队就已经在大会上亮相了。
这说明他们布局早,看得远。
更重要的是,他们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今天这个时代,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北汽的朋友圈里,有二十多家行业里的顶尖高手。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伙伴就是华为了。
北汽是全国最早和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车企。
从最早那款让很多人第一次见识到华为智驾厉害的极狐阿尔法S先行版,到后来进入华为智选车模式的享界S9,这两家公司的合作,可以说是把华为最强的“大脑”(智能驾驶算法和鸿蒙座舱系统)和北汽最稳的“身板”(整车制造经验和品质控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强强联合,才有了底气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除了会交朋友,北汽自身的“内功”也没落下。
在技术要求更高的L3级自动驾驶领域,他们是北京第一批拿到上路测试牌照的企业,到了2024年,又入围了全国首批可以进行准入试点的名单。
截至今年8月份,他们的测试车队已经在真实的复杂道路上跑了超过11万公里。
这11万公里可不是在试验场里绕圈子,而是实打实地积累了各种路况下的宝贵数据,为的就是确保技术的安全可靠。
如果说阿尔法T5是把未来科技带到了我们身边,那北汽在L4级全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则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更遥远的未来,并且这个未来也正在加速到来。
在深圳的一些区域,你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手机APP,叫到一辆北汽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也就是自动驾驶出租车。
车开到你面前,你会发现驾驶位上是空的。
这已经不是概念,而是正在进行的真实运营。
北汽今年的目标,是要投放一千台这样的无人车进行示范运行。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它意味着北汽正在用规模化的方式,让无人驾驶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收集海量数据,让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安全。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车里的体验。
如今的智能汽车,不应该只是一个会自己开车的冷冰冰的机器。
北汽推出的“元境AI大模型平台”,就是为了让车变得更“懂你”。
这个平台接入了国内顶尖的AI大模型,让你的车有了一个会思考、会学习的智慧大脑。
它能做什么呢?
比如,你早上出门前,可以跟它说一句话:“帮我把车里空调开开,今天有点热。”它就能提前帮你把车内温度调到最舒服的状态。
你告诉它下午要去机场接人,它会自动帮你规划好路线,提醒你什么时候该出发。
这些贴心的功能,已经累计被用户调用了超过8亿次,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这不再是华而不实的功能,而是已经融入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
车,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慢慢变成一个懂你心意、为你分忧的“智能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