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江南汽车后,众泰做的第一件事让人有点懵:把那台连空调和安全气囊都没有的小车重新推上牌照,改了个新名字,挂着“1.8万”的标签,吹得像是“最便宜的汽车”。它真的走出了国门,被当作礼物送到古巴和阿尔及利亚,地位差不多就是当年的五菱宏光mini。 你看,靠低价也能出名。
想要快速填车库,众泰的答案是买。 2007年,南京菲亚特准备收场退场,众泰掐准时机,买下了蓝旗亚Lybra等几款车型的生产权。
奇怪的是,拿了Lybra的版权,他们没有投产这款车。 反而把目光投向了一台更“前卫”的MPV——外形像豪华面包车的梦迪博朗。
车里头座位排布很有戏:前三个座,后三个座,中间人真能在前后座之间当社交润滑剂吗?这设计,意大利人的脑洞值得点赞,也值得围观。 把车型消化整合一段时间后,众泰开始给车起“朗”字辈的名字,梦迪博朗改叫朗悦,派生出朗朗、朗俊等几款。
到2011年,厂里在上海车展一次性甩出七八款新车,全都涂成银色,气势十足。 那会儿他们还玩起了字母+数字的命名法:M代表MPV,Z、T、E、ZR分别对应轿车、SUV、混动或新能源、跑车,数字表示平台代号。
听着高大上,但也有点“套模板”的味道。 更让人意外的是,众泰在新能源路上的早期动作。
2008年,他们把燃油版2008改装成纯电动车,宣称续航300公里,并拿到国内首张纯电动汽车产销许可。 2010年,这款车以租赁形式在杭州上线,被视作国内首批量产纯电动车的实践者之一。
换句话说,众泰在新能源早期也冲过第一波。 公司成长的路上也不缺戏剧性。
品牌标志曾因设计纠纷闹上法庭。 一个自称爱好改标的设计师把作品寄给众泰,后来发现公司注册的商标与他寄出的图样非常接近,便把众泰告上法庭。
结果如何?官司打了几轮,车标却一直沿用。 乙方被骗稿的故事,在业界并不罕见,但放在车企身上,听着就很反转。
数据上看,众泰的扩张一度见效。 2011年销量破13万辆,对一个创立仅六年的民营车企来说,这成绩值得鼓掌。
但好景不长,到了2012年,问题开始堆积。 买来车型能快速增加阵容。
但长期竞争力呢?靠收购搭车,风险随时暴露。 你买来的是整车设计、还是只是外壳和商标?后续的工程化、供应链、质控、品牌口碑,这些都不是用钱一口气堆出来的。
放到当下的汽车市场,比亚迪、特斯拉和一众造车新势力角力,单靠低价和“买来又改名”已不够。 造车需要的是持续的技术投入和产品力。
众泰那套“花式收购+拼命上新”的打法,像极了高速冲刺的选手。 起步快。
但耐力赛才是真正考验。 写到这儿,留一个问题给你:用买来拼凑出的车阵能撑起一个长期品牌吗?你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会为低价买单,还是会更看重安全与创新?欢迎在评论里喷我或赞我,聊一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