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这些年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个词:卷。真不是吹,现在你去任何一个城市,走在大街小巷里,十辆轿车里最起码有四五辆挂着绿牌,路边4S店里也全是新势力的招牌。以前说车市“金九银十”,那是燃油车的古老传说了,现在新能源市场比那时候还要卷,甚至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不想当那个站在原地发呆的老革命。
就拿9月第一周这波订单数据说事,鸿蒙智行、零跑、小鹏,这仨简直像是商场里的三家奶茶店,趁着周末人流量大的时候,一家比一家拼劲儿大,直接把“销量”两个字贴在自己脸上。你要再细琢磨,这可不单单是几个车厂在热闹,背后其实藏着一堆社会现象和消费者心理变化。
先说鸿蒙智行。没错,就是那个靠着华为平台出圈的大家族。人家这一波1.5万订单啥意思?意思就是说,网友平时整天嘴上抨击这个问那个保值率,现实中排队买的还是大把人在前面。这就很有意思:明明有人质疑,比如说什么华为到底有多少干货到底参与了多少、卖的是不是贴牌货,结果到头来拍拍脑袋,消费市场还是认老余的“牌子”和那一套“智能化”东西。尤其是新出的尊界,定位高端,价格不便宜,但一周能收700这个量,只能说——有钱有需求的客户,真不少。你要是不服,看看北京三环、深圳南山,天天堵车的地方,懂的都懂。
再说更让人掉眼镜的零跑。怎么能有人觉得零跑甘当小弟?人家上周也1.5万,而且是自己新高。周末一天干了5000张单子,想想这是什么画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市场正在变,“性价比”、“技术实用”、“价格舒适”,对于大众消费者是最灵的三板斧。零跑没有啥明星大股东,没有“国民老公”站台,靠啥?靠的不就是这几年一个劲地打磨产品,把质价比拉到极致。大家买车不就是上班、接孩子,换个便宜又不掉份儿的电车,再也没人瞧不起了,这才是真需求。再说了,现在谁还天真去等燃油车价格倒挂?真全是电的时代,其实已经在大街上悄悄开卷了。
再看小鹏,1.3万订单,别老嫌少,人家这体量其实已经追上老几万亿的造车巨头。小鹏这几年起起伏伏,中途差点掉队,现在又杀回头部团队,原因其实都写在路况上——智能化。你说智能驾驶牛不牛,现在谁都在玩,华为是块金字招牌,蔚来有自家NB头衔,唯独小鹏,愿意把软件、算力这一块继续当主菜下本钱。从刚开始大家还质疑什么“P5激光雷达都是摆设”,到现在已经有一堆人拿着G6、G9到处说城里城区NGP多丝滑,那份自信,其实是一点点干出来的。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变了,三年前买SUV还琢磨空间大不大,现在更在意语音助手反应快不快,“自动变道得多准”等等,科技感成了最实用的附加分。
再问一个问题,为啥新势力这仨,能一起起飞?真就全靠发布会轰炸、广告洗脑吗?绝对不是。这背后的剧本说穿了其实很直白——“产品周期+发布上新+终端抢促销”三板斧叠加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华为鸿蒙智行开完大型发布会,密集上新,直接把想换车的高端客户钉死在对手桌上。小鹏、零跑八月份也各搞各的小动作,新款一上,宣传一铺开,马路上天天铺户外大屏和小红书种草,订单哪能不涨?你要问问有多少是实单有多少是留资、多少是给销售冲业绩的?这也都正常,造车新势力就吃水涨船高这口饭,每多一个订单都代表一拨用户的选择。如果说早两年大家下单纯粹为支持国货,现在就是“我花一样的钱,必须体验最好”,企业卷的就是迭代研发、营销打法,用抢时间和速度的方式,把蛋糕做大之后再看谁吃得多。
现在是不是所有人都敢下单呢?你别看榜单热闹,其实普通人下单是又纠结、又冲动的。前段时间新能源车价格还在“过山车”,一会儿优惠3万、一会儿降价5万,大伙买车都怕成接盘侠。可到了今年九月,局势有点变了。一方面主流品牌大家以价换量,手里全是各种金融政策、换购福利,一边又暗自发力技术方向。就比如零跑小鹏恢复销量,从技术到价格一把抓,连二手车市场都跟着热了下。鸿蒙智行哪怕定价高,也是雷厉风行做好服务和软件,底下的销售日子才过得下去。所以现在谁家能撑起高端、谁家能卷入巨量中端市场,其实就是拼综合实力。
你说这一周到底“热”不“热”?朋友圈里的汽车销售急疯了。一夜之间大家从上半年的“有单大家抢”变成了“订单多到晒不完”,话术也从“只剩一台现车”变成了“优惠名额有限,赶紧上车”。以前是等客户追着销售问最低价,现在是销售主动加你好友告诉你“政策又要变了”。有的朋友因为在前一天抢到个旧款还能便宜五千,转天新车发布就有人大嚷亏了几千块,这车市的变化比股票还快。
做个设问:现在买车,是买“新”,还是买“稳”?到底什么才是老百姓要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图的其实不是第一波热闹。曾经崇拜BBA的,现在更看重“品牌智能+用车便宜”,这才是核心。车还是得能用多年、配套网点多、服务跟得上、软件升级频率高,谁能把这些扎实做好,口碑就涨,销量自然就蹭蹭的往上堆。新势力过去嚷嚷那套“梦想+科技感”光喊没有用,现在都变成了讲实用、拼落地,连花哨的广告都收敛了一下。从以前讲“电池安全隔膜怎么样”、“芯片算力多高”,转身就改口讲“OTA推送速度快不快”、“售后响应是不是秒回”。你说这是技术公司变“服务公司”,还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认知集体升级?讲白了,这不就是消费者比企业还焦虑、企业背地里卷死了吗?
还得留个问号。9月才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销量和订单是表象,真正站住还得靠产品力、用户复购和售后支撑。光靠一次促销、一场发布会冲高的数据,不代表工厂出来的车都能顺顺利利到客户手里,更不能代表十几万老百姓钱包里的信任都投给了某一个品牌。接下来十月还有好戏,政策、能源、智能、价格战哪个掉链子都可能满盘皆输。
回头看,中国新能源车市已经从“开卷”变成了“打擂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有的人是以消费者身份体验新鲜和便捷,厂商则披着高科技外衣拼命卖命。未来谁能长期赢,全看真实体验如何,谁能不断突破、持续纠结技术和服务,谁才能在这波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你说是不是这个理?你再看看,这一周的火爆,到底是企业的胜利、市场的胜利,还是我们消费者的胜利?这问题值得所有人琢磨琢磨。
你有答案没?反正我是觉得,数据还会变,局面还会卷,但只要踏实点干,想出个水落石出也不远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