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近期把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底细都敞开了聊,特斯拉AI负责人阿肖克·埃卢斯瓦米自己在X平台上发了大段文字,说起FSD自动驾驶到底是怎么玩的,怎么看待行业里的各种技术路线分歧,把自己的“端到端”做法底层原理和实际效果都摆上桌了,这事儿值得好好琢磨。
你说以前大家做自动驾驶,都是搞得特别“工程师”,一堆人才天天写代码、画流程图,把整个车分成感知、规划、预测三大模块,像做数学题一样拆着一块一块处理,然后最后把几个子系统拼在一起凑个移动的自动驾驶模型。特斯拉这伙人不是,他们就是相信AI和数据能搞定一切:整个流程不要拆分模块,直接让端到端的神经网络负责所有决策,也就是说,摄像头啥抓的像素直接扔给AI,最后AI一口气生成驾驶指令,中间省掉大量人工流程和各种接口复杂性,一步到位。
这套思路,说白了就是不再死磕各种手工造规则,把自动驾驶当作一个纯粹的数据问题、AI问题。用神经网络补齐经验、补齐人性、补齐偶发极端情况甚至补齐各种玄学小细节——这在传统模式下只靠写代码是很难做到,甚至几乎没法全覆盖。
为什么“端到端”就牛?人家核心论点特别简单:模块化折腾不完,接口乱七八糟,系统优化永远只能各干各的。但如果你直接让AI根据所有传感器和行车数据整体训练,不光能一锅粥里全体优化,还能学到很多“人类驾驶”那些见不得人的小习惯和潜规则。你说,路面遇到水坑是压过去还是借道逆行?如果靠代码,谁敢写“看情况可以逆行”?工程师怕得要命,规则都是死的。但AI呢?让它靠海量实际驾驶录像、数据,自己体会出大家到底怎么做选择,慢慢摸出最合理的一套“人性化决策”。
还有那些什么“意图识别”也是端到端AI的大绝招。比如说:路边有一群鸡想过马路但鹅只是白瞎闲逛,在传统模块模式里很难区分两种情况——编个什么本体论大概也得疯掉。但端到端AI模型就能在“潜在空间”里直接混合所有感知和推理,一块儿理解,再做出最适合的驾驶指令,这种事情靠堆代码是没戏的。
反正,特斯拉就是相信“大数据+AI”能碾压一切。他们的车队每天收集的数据量大得吓人——据说光一天就能积攒相当于五百年实际驾驶经验。你说数据洪水都快把自己淹死了怎么办?特斯拉就有一套超复杂数据筛选管道,专捡“最典型、最难搞、最有用”的数据喂AI模型。训练后的模型专治各种极端驾驶场景,有时候甚至能做到“你还啥都没意识到,AI已经提前收拾好局面了”。比如下雨天路滑,前车可能要失控,FSD(特斯拉全自动驾驶软件)在危险还没发生前几秒已经提前减速了,因为它琢磨出了可能会出现“前车撞了护栏反弹回来”这种罕见事故——这本事,传统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拍马都赶不上。
那端到端AI系统能不能随便出错没人能看清?特斯拉也知道这事儿得解决。模型又深又复杂,有时候车子一顿骚操作,工程师都懵了。咋整?他们就让模型不光输出指令,还给点“中间结果”让人能看懂。其中有俩关键工具:一个是3D视觉重建技术(生成式高斯泼溅),相当于用摄像头自己生成真实世界的三维模型,工程师能直观看到AI“眼里”到底和人看到的一样不一样,其实说白了就是让高级神经网络把周边环境复原给你看。这个技术牛在啥地方?相机位置不太好、动态物体多,多数传统技术都搞不定,但特斯拉自己研发的就能随便生成三维模型,速度快且能联合端到端AI学习。还有个招是语言解释功能,训练AI用自然语言“自我吐槽”,让工程师知道这次操作到底是怎么想的,很快就能找问题。
说到验证,真正难事儿是评估模型到底行不行。不是在实验室里跑分那些事,而是得放到真实世界问题里“试炼”。特斯拉干脆搞了一个超级世界模拟器(Neural World Simulator),用AI生成假世界,把历史驾驶数据、极端事故场景全还原出来,甚至还可以人为设计“对抗场景”——比如突然有人开车切到你前面专门作乱,看你的AI怎么应对。这个模拟器几乎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高仿真驾驶游戏,让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无限迭代学习,不断练级,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模型在这模拟世界里不眠不休地追着各种“极端僵尸怪”打怪升级,硬生生杀出一套通用策略。
讲了这么多,端到端那套方法是不是只能用在车上?不是,特斯拉的最终野心是做一套通用AI,车能用,人形机器人也能用(比如他家“擎天柱”Optimus)。AI生成的世界模拟器,能让机器人也在工厂里导航作业,各种视觉、语音、运动数据都能无缝迁移。在模拟器里,不光能跑车,别的自动化机器人也能像人一样随时训练,这就是特斯拉说的“未来通用智能方案”——一套代码走天下。
其实整个技术背后逻辑特别朴素——世界太复杂,靠写规则永远写不全,还容易互相打架,缺乏灵活性。AI靠吃大数据,能把各种稀奇古怪场景练出来,更重要的是它能不断进化,每天都在变好。你靠人去修补规则,总是被“天花板”卡死,人工干预太多;但让AI从海量实际数据里自己体会、自己调整、自己琢磨,人性化和灵活性都能做到。再加上模拟世界全天候压力测试,不断闭环学习,逐渐都能追上、甚至超越人类老司机。特斯拉就认这个路数,只要数据本身足够好、模型本身足够强,未来自动驾驶就能像人工智能那样自我进化,不再盯着“工程化分块”搞细节修补。
前头说的那些端到端神经网络,其实就是用深度学习那个魔法,把几十亿个数据点的输入(什么像素、音频、地图、运动参数啥的)都砸进AI,最后只剩下最核心的两个指令:转向与加速。普通人听着可能感觉不可思议,但FSD能干的就是这种极限压缩和智能选择。所有数据不是人工挑重点,是AI一网打尽,然后自己筛出有用信息,自己推理和总结,自己随时纠错。
现实世界车辆场景超级复杂,不管是小动物乱窜还是天气突变、路坡坑洼、前车不正常、旁边电动车作妖……以前模块化系统都得靠工程师不停修修补补,很快就跟不上实际变化。现在FSD靠大数据训练,端到端神经网络背后有每天几百年车队经验,不管什么怪事儿都能提前发现苗头,提前规避,不单是“看得远”,还能“脑补”极限后果,每次决策都像老司机一样提前收手。
就算你还不放心特斯拉的“黑箱逻辑”,人家有视觉重建和自然语言解释,不怕调试找不到问题。模拟器不仅能复现历史场景,还能自由制造新麻烦,怎么刁钻怎么来,让FSD被整得千锤百炼,模型出来就是“赛博金刚”。你还可以直接在这个神经世界里跑强化学习,不断试错改进,理论上AI可以学得比人更强。这种方法原来是汽车专属,现在连工厂机器人也能用;同样一套底层模型,通吃所有自动化场景,特斯拉是真正下了大力气要做现实世界通用AI。
整体总结下: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喂养AI、端到端一次到位这种新路数。用实际数据覆盖各种人类真实驾驶场景,让模型自己“长大成人”,再用世界模拟器练出最稳健的“应对极端场景”的能力。工程师不用天天写规则,不用怕接口不兼容、方案碎片化,所有优化一步到位,未来不光自动驾驶,连机器人也能一块儿用这样的方法。这就说明了,现实世界的高难度问题,只有AI和大数据才能真正解决。别再花力气造大而全的模块系统了,一次性把AI喂饱,才能让驾驶真正智能化、泛化、自动化。这就是特斯拉的理解,也是AI的未来路子。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