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欧洲汽车产业链那点事儿的人挺多,看着一堆“卡脖子”、“反制”的词,总觉得热闹是挺热闹,但没说到根上。就像一个人发着烧,大伙儿都在讨论该用冰袋还是酒精擦身,却没人问问他是不是前几天淋了雨还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危机”,不过是早就埋下的“病根”在特定时间点的总爆发。
今天咱们也来捋一捋这事,但不上价值,不喊口号,就纯粹当个账房先生,翻一翻欧洲,特别是德国工业这几十年的老账本。看看这笔账算到今天,到底是意外亏损,还是必然的成本结算。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会儿,“全球化”是个金光闪闪的词,代表着效率、成本最优和无限的市场。对欧洲那些“浓眉大眼”的工业巨头来说,这套叙事实在是太诱人了。他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把那些高污染、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环节,比如稀土的冶炼和初级加工,一股脑外包出去,扔给那些愿意“以环境换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呢?牢牢攥着品牌、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和最终组装这些利润最高的部分,坐享其成。
这笔账在当时的“金钱账”上,简直完美。生产成本断崖式下跌,财报好看到发光,CEO们拿着巨额奖金,工人们享受着高福利和全世界最长的假期。你看,我把脏活累活都外包了,我的工厂里干干净净,我的工人都是体面的工程师,我的国家山清水秀,这难道不是最优解吗?在那个时代,是的。
但经济学里有个幽灵,叫“机会成本”,它还有个兄弟,叫“路径依赖”。当你选择了一条路,你也就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欧洲选择了“成本最优”的全球分工,就意味着它主动放弃了“产业链安全”这个选项。它不是没能力搞,而是“算下来不划算”。自己建一套稀土冶炼体系,又贵又污染,还要应付国内的环保组织,何必呢?买现成的,多香。
这一“香”,就是二三十年。二三十年里,欧洲的汽车工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它的根系,却悄悄地、一寸一寸地,扎进了别人的土壤里。它享受着来自这片土壤的养分,却忘了土壤的产权不属于自己。
现在,风向变了。人家说,这片土壤暂时不能给你提供养分了,或者说,提供的规矩要改一改。欧洲车企一下就懵了。这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劫,这是你租了三十年地,现在房东要涨租或者要谈新条件了,你才发现自己除了这块地,没别的地方可去。你当年省下来的“建新农场”的钱,早就变成了股东分红、员工福利和CEO的游艇。
我们再来算算另外两本账。
一本是“情绪账”。现在欧洲那边是一种什么情绪?是愤怒吗?有,但更多的是一种屈辱和焦虑。屈辱在于,自己一向以“规则制定者”自居,现在却要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里,被别人拿捏。过去几百年,都是他们给别人定规矩。这种角色的颠倒,对自尊心的打击是巨大的。焦虑在于,汽车工业是德国的命根子,是几十上百万个家庭的饭碗。这个饭碗要是被一个远在天边的、自己过去甚至有点瞧不上的“低端环节”给砸了,那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都会动摇。这种“班味”十足的窘境,就是明明心里一万个不乐意,还得陪着笑脸坐到谈判桌上,聊的还是自己最不想聊的话题。
另一本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结构账”。这才是最核心的。我们看到的“稀土断供”或者“芯片短缺”,本质上是什么?是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的一次痛苦的结构性调整。过去三十年,中国靠着承接这些“脏活累活”,完成了原始积累,然后开始吭哧吭哧地往上爬,从组装厂一路干到了能跟你聊聊部分芯片和电动车技术。而欧洲呢?它在原地享受了三十年的“效率红利”,但也在原地踏步了三十年——至少在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韧性上。
所以,现在不是欧洲亏了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它要把过去三十年“欠”下的“安全成本”,连本带利地还回来。自己重新建稀土供应链,专家说最快也要二十年。这二十年,就是你为当初那个“成本最优”决策付出的代价。你享受了三十年的“easy mode”,现在游戏难度调回了“hard mode”,你当然会不适应。你不能一边吃着全球化的红利,一边又拒绝承担全球化本身包含的风险。当合作大于分歧时,它是红利;当分歧大于合作时,它就成了风险。
把宏观叙事翻译成普通人的语言。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在奔驰工厂工作的叫汉斯的工程师,他可能完全不懂什么叫“地缘政治”,也不关心“稀土元素周期表”。他只知道,过去这个月,生产线的速度明显慢了,领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同事们都在私下讨论“Kurzarbeit”(短时工作)的可能性。他规划好的明年带家人去西班牙度假的计划,现在变得有点悬。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决策,最终就体现在汉斯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上,体现在他账单里度假预算的摇摆不定上。他觉得很无辜,我兢兢业业造车,怎么就被地球另一端我搞不懂的事情给影响了?
这就是全球化脆弱的一面。它把世界连成一张网,让一个角落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在另一个角落掀起风暴。但我们过去太关注这张网带来的效率,而忽视了它的脆弱性。我们习惯了“即时达”,却忘了快递小哥也可能因为堵车而迟到,更何况是横跨大陆的供应链。
所以,与其说这是中国的胜利,不如说这是“第一性原理”的胜利。制造业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光鲜的品牌和炫酷的设计,而是稳定、可靠、有韧性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基础,是那些你看似“低端”、不屑于去做的、但离了它就是不行的环节。欧洲的教训,就是对“基础”二字的长期漠视,最终必然遭到反噬。
这事儿后续怎么走?大概率是妥协和博弈的混合体。欧洲会一边继续谈判,争取短期供应,一边咬着牙开始“填坑”,花大价钱重建自己的部分供应链。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而且极其昂贵,等于把过去三十年省的钱,再加倍吐出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更像一堂公开课,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看似“免费”的东西,其实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个人的职业,一个家庭的资产,一个国家的产业,最终的护城河,往往不是你飞得多高,而是你的根扎得多深。共勉共戒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