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 + 宁德时代 + 广汽造车:15 万就能定制电动车?这 3 个坑得先看清!

咱大伙儿买车的时候,是不是都遇过这事儿:想要个大空间的后排,又想要长续航,结果销售说 “要么加钱,要么等三个月”?最近京东、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凑一起搞了个大动作 —— 说要让用户自己定车型、定配置,线上选好线下就能提车。但这事儿听着美,实际靠谱吗?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别等真下单了才发现是坑。

京东 + 宁德时代 + 广汽造车:15 万就能定制电动车?这 3 个坑得先看清!-有驾

用户定制到底是真自由,还是 “换壳营销”?

京东一开始就说了,他们搞了个用户调研,让大家提想要啥样的车 —— 外观要运动风还是家用风、预算多少、想要啥配置,现在已经有超 2 万人参与了。这模式叫C2M 反向定制(说白了就是用户先提需求,工厂再按需生产,不是工厂造啥你买啥),听着是打破了车企 “闭门造车” 的老规矩,但问题来了:广汽能不能接住这么多个性化需求?

你想啊,要是咱说 “我要宁德时代的大电池,再配个软乎乎的真皮内饰”,广汽的生产线能改吗?他们家的 “模块化架构”(就是提前搭好的汽车 “骨架”)要是只能选固定套餐 —— 比如要么是 “车衣定制版”,要么是 “养护加持版”,那这不就是换个说法的营销噱头吗?之前有网友吐槽 “定制车选个颜色都要等一个月”,这次要是还这样,估计没人买账。

还有京东那 6 亿用户的数据,听着挺多,但怎么用在造车上?比如数据显示家庭用户喜欢大后排,通勤族更看重续航,那新车能同时满足这两类人吗?调研里 78% 的人都想要15 万内长续航电动车,那会不会推出 5-30 万的不同价位?要是只盯着 15 万档,预算少的想买买不起,预算多的觉得配置不够,这不就把人都拒之门外了?

更关键的是线下体验。咱线上选好配置,总不能光看图片就付钱吧?得试驾吧?提车的时候得方便吧?京东说自己有近 3000 家养车门店,还有 4 万多家合作网点,但这些店能覆盖到县城吗?比如你在河北邢台的县城订了车,总不能让你跑北京去试驾、提车吧?要是 “线上定制 - 线下体验 - 即时交付” 这个环断了,就算车再好,也没人愿意等。

京东 + 宁德时代 + 广汽造车:15 万就能定制电动车?这 3 个坑得先看清!-有驾

三方凑一起造车,各打各的算盘?

其实京东、宁德时代、广汽这三家,各自的小算盘打得可响了,说是 “资源互补”,但里面的利益博弈可不少。

先看京东,它压根不想自己建厂造车 —— 重资产不说,还容易亏。它想做的是 “中间人”:用用户需求和线上流量抓住买车的入口,再用线下的养车、换电网点把用户留住,最后搞个 “买车 - 用车 - 养车” 的生态闭环。说白了,就是借造车的由头,多卖点儿服务。

宁德时代更直接,它不想只当 “电池供应商” 了,想当 “能源服务商”。它家的巧克力换电技术(一块电池能跑 400 公里,换一次只要 5 分钟)现在已经在 34 个城市建了 512 座换电站,重庆有个站一天就能换 1 万度电。要是新车用了这个技术,换电站的生意不就更火了?而且它还想推钠离子电池(比锂电池便宜,因为钠资源是锂的 1000 倍),要是能借新车实现商业化,以后其他车企也得找它买电池。

广汽呢?它是想借这两家的力补自己的短板。广汽的制造能力其实不差 —— 它家埃安番禺工厂是全球唯一的新能源 “灯塔工厂”(就是智能制造水平顶尖的工厂),53 秒就能造好一辆车,一次验收合格率 98%,但它缺线上流量和电池技术。不过广汽也怕自己变成 “代工厂”,所以特意强调自己的 “欧双五星安全标准”,意思是 “车是我造的,质量我说了算,不是你们随便改的”。

但合作的风险也藏在这儿。要是车出了问题,比如电池坏了,是找宁德时代?还是找造车身的广汽?或者找卖车的京东?之前有车企出现过 “电池故障互相甩锅” 的情况,这次三方要是没说清楚责任,最后倒霉的还是买车的咱。

还有利益分配的问题。要是新车只能在京东上买,广汽自己的 4S 店咋办?会不会被京东压价,丢了品牌话语权?宁德时代更纠结,要是给京东专供换电技术,其他车企比如比亚迪、特斯拉,还会找它合作吗?这些都是没说透的隐患。

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真能解决北方人的续航焦虑?

聊到电动车,咱最关心的就是电池 —— 冬天续航掉不掉?换电方不方便?宁德时代这次提到的两个技术,看着挺对症,但得琢磨琢磨实际用起来咋样。

第一个是钠离子电池。它说 2025 年要推出的钠电池,能量密度能到 175Wh/kg,能跑 500 公里,最关键的是 - 40℃的低温下还能保持 90% 的电量。这对北方用户来说简直是 “救命”—— 之前有东北网友说 “冬天电动车开暖风,续航直接砍半”,要是钠电池真能解决这问题,北方的电动车销量肯定能涨。

但问题是,钠电池现在量产了吗?有没有通过安全测试?要是还在实验室阶段,就拿来吹,那就是忽悠人。还有,会不会车上同时装锂电池和钠电池,搞 “双核架构”?比如平时用锂电池跑长途,冬天用钠电池抗低温,要是能这么弄,确实实用,但成本会不会涨?要是因为加了两种电池,车价超了 15 万,那之前说的 “15 万内定制” 就成了空话。

第二个是巧克力换电。宁德时代说 2025 年要建 1000 座换电站,现在已经有 512 座了,补能速度比充电快多了 —— 充电得等 1-2 小时,换电只要 5 分钟,赶时间的时候确实方便。但有个大问题:换电站能不能通用?比如你买的是京东广汽合作的车,能不能去换比亚迪的电池?要是每个车企的电池规格不一样,换电站只能用自家的,那咱要是开长途,路过的换电站不是一个品牌,不还是得等充电?

之前有行业人士说 “换电标准化太难,车企都想自己定规矩”,要是宁德时代不能搞定这个,换电就成了 “专属服务”,没法普及。而且换一块电池要不要钱?是按次算还是包月?要是换一次要几十块,长期下来比加油还贵,那谁愿意用?

京东 + 宁德时代 + 广汽造车:15 万就能定制电动车?这 3 个坑得先看清!-有驾

广汽的 “灯塔工厂”,能造出自定义的车吗?

广汽的埃安番禺工厂,之前一直吹自己是 “全球唯一新能源灯塔工厂”,咱得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接住 “用户定制” 的活儿。

工厂的数据确实好看:能同时造 8 款不同的车,53 秒下线一辆,一次验收合格率 98%,还有 600 多个机器人在干活,制造成本降了 58%。但 “混流生产”(同时造多款车)和 “定制生产” 不是一回事 —— 混流生产是造提前设计好的车型,定制生产是用户要啥就造啥,比如你要个全景天窗,他要个小天窗,生产线得随时改,这难度大多了。

比如有人问 “能不能实现 10 万种配置组合?” 要是能,那才叫真定制;要是只能选 10 种、20 种,那和现在的 “选装包” 没啥区别。而且成本能不能控制住?要是定制一个配置,成本涨 1000 块,选 10 个配置就多花 1 万,最后车价超了预算,咱也不买账。

还有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要是新车定在 15 万左右,得和比亚迪海鸥、广汽埃安 UT 这些车抢市场。比亚迪海鸥起售价才 6.98 万,还带 L2.5 级智能驾驶,广汽的定制车要是 15 万,除了 “定制”,还能有啥优势?是续航更长?还是安全配置更高?要是只靠 “定制” 这一个卖点,估计很难打赢。

15 万的定制电动车,能抢过比亚迪吗?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10-15 万的价位已经卷疯了 —— 比亚迪、五菱、长安都在这价位发力,京东、广汽、宁德时代想靠 “定制车” 分一杯羹,难度不小。

首先是下沉市场。很多县城用户买车,最看重 “方便” 和 “便宜”—— 能不能在县城看到实车?坏了能不能就近修?要是京东的门店只在大城市,县城用户想买都没地方看,那咋卖?之前五菱宏光 MINI 能火,就是因为便宜、网点多,县城里到处都能修,定制车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很难打开下沉市场。

然后是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京东不是第一个想造车的互联网公司,小米自己建厂造车,华为帮车企做智能驾驶,京东走的是 “整合资源” 的路子 —— 不造车身,只搞定制和销售。要是京东能成,阿里、拼多多说不定也会跟着学,到时候 “线上定制电动车” 就会更卷,但对咱用户来说是好事,选择更多了,价格也可能更便宜。

不过有个疑问:咱愿意在线上花 15 万买车吗?平时买个手机、电脑在线上买还行,汽车是几十万的大件,要是没看到实车、没试驾,心里总不踏实。之前有电商平台试过线上卖车,结果很多人下单后又退了,就是因为 “没看到实车不放心”。京东要是解决不了这个信任问题,定制车再好也卖不动。

双十一卖车,是流量狂欢还是真能卖爆?

京东选在双十一发布新车,明显是想借电商大促的流量涨曝光。2024 年天猫双十一的时候,汽车直播带动销量涨了 730%,京东肯定也想复制这个成绩,说不定还会搞 “补贴”“预售优惠” 这些活动。

但问题是,双十一订单多了,广汽能造得过来吗?它家灯塔工厂年产能 20 万辆,要是双十一一下子订出去几万辆,能不能按时交付?之前有车企因为 “双十一订单太多交不了车”,用户维权的事儿,京东要是不提前规划好产能,很可能重蹈覆辙。

还有服务能不能跟上。双十一买完车,要是试驾要等一周,提车要等一个月,售后维修要排队,那用户体验就太差了。京东的线下门店能不能应对这么多订单?比如能不能加派人手,缩短试驾、提车的时间?要是只靠流量吸引下单,后续服务跟不上,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能实现吗?

京东说 “要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意思是咱能在线上选配置、下单,线下很快就能拿到车,还能随时升级服务 —— 比如通过 APP 看车辆状态、预约保养,甚至买 “露营拓展包”“母婴安全包” 这些配件。要是真能实现,汽车就不再是 “买完就不动” 的大件,而是能跟着咱需求变的 “移动终端”。

更关键的是 “车电分离”—— 买车的时候可以不买电池,按月租电池,这样能少花几万块,降低买车门槛。比如 15 万的车,要是租电池,首付可能只要 5 万,每个月付几百块租金,对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很友好。但租电池的话,电池的保养、维修算谁的?要是电池坏了,是用户掏钱修还是宁德时代负责?这些要是没说清楚,用户也不敢租。

不过说到底,这事儿成不成,还得看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能不能兑现?钠电池能不能量产?换电站能不能通用?第二,广汽能不能真的实现个性化定制,而不是搞固定套餐?第三,京东的线上线下服务能不能覆盖全国,让咱买得放心、用得方便?

要是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那这次合作可能真的会改变咱买车的方式;要是只是喊口号、搞营销,那最后只会是一场 “流量狂欢”,过不了多久就没人记得了。你觉得呢?要是 15 万就能定制一辆长续航电动车,你会放弃比亚迪选它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