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双雄竞争激烈
“燃油车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现在被现实打脸了。中汽协最新发布的11月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份国内传统燃油车销量达到了100万辆,同比增长6.4%,已经连续四个月保持增长;1到9月份的累计销量是814.1万辆,同比上涨了1.7%,成功扭转了2024年17.7%的下滑趋势。与此同时,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7.8%,创下了新高。
一边是新能源车风头正劲,一边是燃油车逆势回暖,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呈现出“油电双雄”的格局,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燃油车价格下调促回暖
政策和价格,成了燃油车回暖的两大关键推手。
现在,终端价格大幅下降,成了燃油车止跌回升的主要动力。根据乘联会的数据,9月份燃油车的促销力度达到了23.9%,已经连续10个月保持在22%以上,比新能源车高出不少,新能源车的优惠才10.2%。
像北京现代、东风日产这些品牌,降价特别狠:轩逸的终端价已经跌到6到7万了,大众帕萨特降价超过5万,豪华品牌更是直接降了10万以上。更吸引人的是“一口价”这种新模式,像上汽通用就取消了价格谈判,统一卖价。有4S店的销售人员说:“政策一出来,销量直接涨了两成。”
燃油车智能升级新趋势
政策补贴越来越精准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首次把国四排放标准的车辆纳入补贴范围,排量在2.0L及以下的车型如果报废,可以拿到1.5万元的补贴,而置换新车的话,最高能拿到1.3万元。这个政策一出来,效果立刻显现,像成都这种地方,因为补贴特别明显,直接冲上了全国燃油车销量的榜首。
再加上大家对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的预期,有些消费者开始转向买燃油车,就是为了避开以后可能上涨的成本。
智能升级:燃油车终于甩掉了“落后”的标签
现在燃油车也不再是那种“只会跑、不会想”的机械铁块了。“油电同智”战略让它们也拥有了智能驾驶的能力。比如上汽大众9月份推出的途观L Pro,就搭载了IQ.Pilot智能驾驶系统,支持无图城市NOA功能,覆盖全国50个城市,停车成功率高达92%,而且智能配置的选装率也达到了80%。
奔驰2025款GLC燃油版更是配备了高通8295芯片,算力比上一代提升了8倍,L2++级别的辅助驾驶在高速变道时的成功率超过了95%。而且在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车内的噪音只有58分贝,甚至比特斯拉Model Y还要安静。这说明现在的燃油车,真的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
燃油车智能升级优势
现在智能化升级,成本控制成了一个大优势。数据显示,给燃油车做智能改造,比电动车便宜10%到15%,而且不用担心电池涨价的问题。东风日产天籁,作为全球第一款装了华为智能座舱的燃油车,既保持了传统发动机的稳定可靠,又有了语音控制、手机互联这些智能功能,正好解决了那些想要智能体验,但又担心续航不够的用户的需求。
油电共存,各占半壁
市场分化:油电各占半壁江山,谁也离不开谁
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到了57.8%,但其实这个数字背后,市场分层很明显。一线城市因为充电设施完善、限行严格,新能源车还是主流;可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燃油车反而更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加油方便、维修成本低。
惠誉评级分析说,现在的燃油车市场正在“高端化”,入门级市场已经被插电混动车型取代,而中高端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反而在上升,头部车企的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
其实,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技术路线的选择。比如长途运输、户外作业这些场景,燃油车在补能效率和低温适应性方面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就提到,燃油车的基本盘还是很稳的,有些消费者对电池安全还有顾虑,所以智能化的燃油车就成了一个折中的选择。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明确表示,“燃油车退出市场”的说法还太早,未来5到10年,油电共存可能才是常态。
不过,燃油车的回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惠誉警告说,四季度插混车型的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在系统效率和续航表现上不断突破,这可能会给燃油车带来第二次冲击。而且现在燃油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政策补贴和价格战,一旦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开始,恶性降价会被遏制,燃油车的性价比优势也可能减弱。
油电同智成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未来的竞争核心会是“油电同智”和“技术平权”。也就是说,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只要能提供L2++级别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配置,那它们之间的技术体验就没什么差别了。动力类型不再是用户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到2030年,具备“油电同智”功能的车型可能会占到40%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转型期最大的共同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最后胜出的不是谁是油车、谁是电车,而是谁能真正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
油车回暖还是回光返照
从连续四个月的增长数据来看,燃油车这次是靠“政策支持+价格调整+智能化升级”这三招,暂时喘了口气。不过,在整个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下,这种回暖到底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还是“第二春”的开始,还得看车企能不能在技术提升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说到底,油电之争的最终结果,可能不是谁打败谁,而是各自在不同的使用场景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共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