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一辆磨砂灰的Taycan停进上海嘉定新厂房,车门像翅膀掀起,车里飘出一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你好,今天想去哪里? ”
这不是车主在说话,是保时捷刚出生的AI语音助手在打招呼。 围着它的300名中国工程师鼓掌,德国总部高管奥博穆站在后排,掏出手机拍视频,配文只有一句:We are now in China speed.
11月5日,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挂牌,地址选在上海嘉定江桥镇,离虹桥高铁站打车十分钟。 办公楼一万平米,一楼整层改成人机交互实验室,灯24小时不关,工程师三班倒。
二楼是采购部,直接和长三角的供应商开视频会议,三楼是质量部,新车机装车前一晚还在跑十万次语音唤醒测试。 中心成立第一天就亮出成绩单:一套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信息娱乐系统,从立项到可量产只用了十个月,德国总部同款流程过去要三年。
这套系统9月底在合肥新能源汽车大会首次亮相,屏幕一展开,3D车辆模型旋转,地图自动跳出车主常去的咖啡店,语音助手“小保”能听懂“我饿了”并推荐附近小笼包店。
背后干活的是中国团队,合作名单里出现高德地图、思必驰、博泰车联,全是本土名字。 保时捷中国CEO潘励驰在发布会上说:“我们不是在翻译德国技术,而是直接在中国长出新东西。 ”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交车21.25万辆,比往年少6%,中国市场只卖出32,195辆,下滑26%,掉得比任何市场都快。
德国本土也跌,销量掉到22,492辆,降幅16%,可没人比中国更刺眼。 潘励驰在内部邮件里写:“如果失去中国,我们就失去未来十年的门票。 ”
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让决策就地完成。 过去德国工程师写代码,中国团队只能提需求,再排队等批;现在上海中心拥有独立预算,300名工程师里七成是90后,一半来自阿里、腾讯、蔚来。
新车机的沉浸式HMI界面做了38版迭代,凌晨两点还在改图标圆角,德国总部只负责最后安全签批。 奥博穆在揭牌现场说:“层级汇报救不了销量,把权力交给听见炮声的人。 ”
中国车主的炮声很具体:要导航比手机快,要语音比siri更懂方言,要车机弹出的优惠券能直接扫码买咖啡。
研发团队把高德实时红绿灯读秒装进12.3英寸曲面屏,和思必驰一起训练“小保”听懂四川话“刹一脚”,甚至把车主手机里的高德收藏点一键同步到车机,上车后无需登录就能继续听昨晚没听完的歌单。
这些功能在德国市场从未出现,保时捷第一次允许区域市场绕过全球统一标准。
研发速度被切成按月考核。 2024年12月立项,2025年1月出原型,3月装车路试,6月高温高原测试,9月亮相,2026年春天正式上车,周期压缩70%。
为了抢时间,实验室里出现“三班倒”的德国同事,时差倒不过来就喝红牛,有人三个月里飞了七趟上海。 中国工程师把微信群当会议室,夜里十二点发语音“按钮再大一点”,第二天一早样机就改好。
德国总部的人感叹:“在中国,一天能开三个决策会,在老家三周都约不齐人。 ”
上海嘉定研发中心只是冰山一角。 保时捷在中国布局研发已十年:2014年设保时捷工程上海办公室,2019年建数字科技部门,2022年研发分支运营,2025年把三股力量拧成一根绳,搬进同一栋楼。
新中心挂牌当天,采购部直接和宁德时代、地平线签框架,质量部把本土供应链审核标准缩短到90天,过去要半年。 一个博泰工程师透露:“他们连语音芯片的打样周期都从八周压到两周,违约金写进合同,晚一天扣一万。 ”
销量下滑的压力写在墙上。 办公楼走廊挂着一张实时销量曲线,中国红线一路向下,旁边贴着一张“倒计时”牌:距离下一款中国专属功能上线还有87天。 潘励驰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数字,他在内部说:“这不是PPT,是心跳。 ”为了拉回年轻用户,市场部和抖音博主合作,用新车机拍了一段“上海话骂街也能被识别”的短视频,48小时播放破千万,评论区最高赞是“保时捷终于听得懂我骂它了”。
德国总部也在让步。 过去方向盘加热必须全球统一测试,现在中国团队可以单独为中国版加代码;过去车机界面颜色不许改,现在允许中国团队根据春节、中秋推出限定主题。
一个90后产品经理把红包图标塞进车机,车主语音说“恭喜发财”,屏幕就掉金币,德国高管第一次看到时愣住,随后竖起大拇指:“Crazy, but Chinese love it.”
没人再提“德国制造”唯一论。 上海中心挂牌当晚,工程师把一辆贴满“中国速度”拉花的测试车开上嘉定街头,大屏循环播放“小保”用上海话、粤语、四川话打招呼的路人反应。
视频传到德国总部,凌晨三点的魏斯阿赫研发中心有人回复:“我们得向中国同事学习怎么跑起来。 ”
研发中心灯还亮着,二楼采购部正和苏州一家摄像头厂砍价,三楼质量部把语音助手放在零下30度冰柜里测试,一楼实验室里新一代辅助驾驶功能正在跑环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