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卖得全球第一,核心芯片却 87% 靠进口?这个痛点终于要被根治了!”
10 月 28 日,深圳坪山的汽车芯片生态大会上,中汽芯科技成立暨我国首个车规级芯片全项标准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启用,给国产汽车芯片产业送来了 “最强助攻”。随着前 9 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破千万辆,这场 “芯片补短板” 的行动来得正是时候 —— 它不仅能破解国产芯片 “上车难” 的困境,更标志着中国汽车芯片从 “各自为战” 迈向 “生态协同”,自主化进程要按下 “快进键” 了。
智能汽车被称为 “带轮子的超级计算机”,而车规级芯片就是这台计算机的 “核心大脑”。但光鲜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背后,是国产芯片的 “尴尬处境”:2025 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前装座舱芯片搭载量超 1010 万颗,同比增长 9.24%,但国产芯片占比仅 13.23%,剩下 87% 全靠进口。
其中,高通一家就霸占了 40% 以上的市场份额,瑞萨、联发科、恩智浦等外企瓜分了剩余蛋糕。国产厂商中表现最好的杰发、华为海思,市场份额也不到 5%。更关键的是,车规芯片不是普通消费级芯片,要经历 - 40℃到 125℃的极端环境考验,还要满足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严苛标准,没有权威验证背书,车企不敢用、也不能用。
此前很多国产芯片企业卡在 “验证关”:自建实验室成本高达数亿元,单独对接车企验证周期长、标准不统一,不少优质芯片产品卡在 “最后一公里”。这种 “有芯难上车” 的困境,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面临 “卡脖子” 风险。
中汽芯带来的 “1-13-3-1” 平台布局,堪称破解 “上车难” 的 “组合拳”,针对性解决了产业痛点:
1 个央企联合体:由多家汽车央企联合成立法人公司,打通 “芯片 - 整车” 的顶层协同,避免车企与芯片企业 “鸡同鸭讲”。
13 个高规格实验室:覆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等关键领域,相当于给芯片准备了 “全科目考场”,不用再东奔西跑找验证机构。
3 个行业平台:整合标准制定、密码应用研究等资源,让芯片研发有章可循,避免 “闭门造车”。
1 个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作为权威背书,其验证结果能被全行业认可,大大缩短芯片落地周期。
更实用的是同步启动的车规级芯片中试验证示范项目。以往一款国产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光验证环节就要 1-2 年,现在通过多企业联合共用平台,不仅能分摊成本,还能把量产周期缩短 30%-50%。加上与 18 家产业链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从芯片设计、验证到上车应用的 “绿色通道” 彻底打通。
这次大会发布的两大生态成果,更是给国产汽车芯片装上了 “自主心脏”:
HSMT 车载高速传输技术:解决了智能座舱多屏互动、自动驾驶数据传输的 “带宽瓶颈”。随着汽车屏幕越来越多、自动驾驶级别越来越高,需要传输的高清视频、传感器数据呈指数级增长,HSMT 技术能实现高速、稳定、低延迟传输,堪比给汽车装了 “光纤神经网络”。
RISC-V 架构车规芯片:摆脱对传统架构的依赖。RISC-V 是开源指令集架构,具有轻量化、能耗低、定制化强的优势,特别适合汽车电子的多样化场景。用上自主架构的芯片,相当于给智能汽车的 “大脑” 换了 “中国芯”,再也不用担心架构授权被 “卡脖子”。
这两项技术不仅能推动智能汽车核心硬件自主化替代,更能加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让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场景的体验更流畅、更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周峰所长曾强调,行业标准对汽车芯片产业有支撑和引领作用。这一点恰恰戳中了国产芯片的 “软肋”—— 此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车企的验证要求五花八门,芯片企业要针对性适配,既浪费资源又延误时间。
而这次落地的全项标准验证平台,核心价值就是 “统一规则”。它不仅能对接国际主流车规标准,还能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更贴合本土场景的标准体系。有了统一标准,芯片企业可以 “靶向研发”,车企也能 “放心采购”,整个产业的效率都会大幅提升。
从全球来看,汽车芯片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标准和生态的较量。德国有 VDA 标准、美国有 AEC 标准,中国要在汽车芯片领域实现逆袭,必须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次平台的启用,正是中国汽车芯片标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当华为、小米、蔚来等企业纷纷加码芯片研发,首个车规级芯片全项验证平台的落地,恰逢其时、意义非凡。它不仅解决了 “有芯难上车” 的眼前困境,更搭建起 “标准 - 验证 - 应用 - 生态” 的完整链条,为国产芯片的崛起铺路搭桥。
未来,随着平台的全面运转,随着 HSMT、RISC-V 等技术的落地应用,国产汽车芯片的市场份额必将稳步提升,从现在的 13% 向更高目标迈进。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彻底摆脱 “车强芯弱” 的尴尬,实现 “整车 - 芯片” 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毕竟,一辆真正的 “中国好车”,不仅要有亮眼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更要有一颗安全可控的 “中国芯”。这次平台落地,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搭载国产芯片的智能汽车跑遍全球,让 “中国芯” 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又一张王牌。
全部评论 (0)